二、分析和预测
我省当前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销售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疲软,价格偏低,农民增产难增收。
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下跌,首先是宏观市场启动不足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是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其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求基本平衡后,畜产品价格的正常回归。据全省畜牧系统30个基点县近几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受全国市场影响,我省的猪价从1996年8月开始上涨,1997年肉猪、仔猪、猪肉价全年平均分别保持在7元/公斤、8元/公斤和12元/公斤以上,全年平均粮猪比价为5.20:1,几乎是近十来年的最高点,这显然是难以维持的。也就是在这种高利润的驱动下,全省乃至全国大规模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带来了当前的供求基本平衡,甚至相对供大于求。
目前虽然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低下,但我省畜牧业生产仍能稳定发展,这得益于我省养猪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气候温和、青绿饲料资源丰富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最为重要的是我省生猪生产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以“精、青、粗”合理搭配的独特的川猪饲养技术和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利用。不仅成本低、竞争力强,而且船小好掉头,其适应性、应变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这次市场风险中体现较充分。这些优势既使川猪总体得以稳住,又为我省在生猪生产处于波动时期开拓、占领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对策和措施
生猪生产是四川的一大优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与市场供应、居民菜篮子和培植税源密切相关,目前出现的销售不畅、价格下降,是在高价位基础上的回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销售形势也会趋于好转。各地、各部门要充满信心,高度重视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知难而上,研究落实对策措施,确保川猪生产稳中求进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要坚持稳猪调结构的思路,在稳定生猪生产总量、提高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小家畜家禽。就全省而言,首先要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生猪是我省畜牧业的主体和优势,是我省畜产品在省外市场份额最大的拳头产品,也是农民和地方财税增收的重要来源。因此,要稳定生猪总量,稳住母猪、仔猪,保住猪源。要稳定和鼓励千家万户饲养,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猪,加快扩大生猪三元杂交和DLY,努力提高出栏率、瘦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川猪优势。其次,各地一定要面向市场,立足优势,讲求效益,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型牲畜。市场畜产品已由短缺转为饱和,人们肉食品消费结构也变化很大,对低脂肪、高蛋白的牛羊禽兔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各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牛、羊等市场需求较好的草食牲畜和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禽兔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