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通过多种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试行办法
(1983年11月16日 川府发〔1983〕206号)
我省普通教育事业分布面广,原来的基础差、底子薄,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校舍少、危房多、设备缺乏的状况很突出。为了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八十年代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普教事业,迫切需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根据中央的有关规定,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经费问题。国家要逐年增加普教经费,厂矿、企业单位、农村合作组织都要集资办学,还应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集资办学和私人办学。为了统一认识,消除思想障碍,克服现存的某些混乱现象,使集资办学的工作有章可循,特对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关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来源
(一)从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安排
省、市、州、县(区)各级政府、地区行署,都应从地方机动财力中逐年增加普通教育经费。省对地、市和地、市对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后,分配各地的普教经费基数应如数安排,条件好的地方还应多安排,不许层层截留和挪用。今后地、市、州、县财政要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教育经费。每年新增教师所需经费、教师公费医疗费差额以及在包干项目内还需增加的事业经费,均由地、市、州、县财政按实增拨。
为尽快改变我省中小学办学条件很差的状况,省政府决定今年增拨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项补助二千万元。今后五年内,每年都视财政情况安排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项补助经费。各市、州、县,各地区,也应拨出相应的专项经费。同省拨的专项经费一起,统筹规划,分期分批,逐年重点改善一批教师进修院校、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办学条件。
中央和省过去作出的关于从地方机动财力等经费渠道中划给普教经费的有关规定,应当继续贯彻执行,现重申并补充如下:
1.从地方农业税附加中拨给普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还应高于这个比例。
2.从城市维护费(包括工商税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国家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费)中,安排百分之十左右的比例用于中小学房屋修缮补助。
3.每年地、市、州、县的机动财力应主要用于发展农业和教育;近几年内给教育的比例不少于百分之二十五。
4.从民族地区补助费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拿出百分之二十五用于教育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