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在八十年代要基本稳定现有规模,着重提高教育质量。要切实加强和办好初中,努力改变初中教育的落后状态。要继续办好重点中学,使之具有示范性、实验性,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模范,重点学校不能实行“终身制”,不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不再列为重点学校。要加强对一般中学的领导。要加速高中学制改革步伐,争取到一九八五年将全部重点中学和条件较好的完中,都将高中改为三年制。
加强教育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和毕业考核,努力提高中学新生的质量。
(四)积极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继续抓紧扫盲。
积极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继续抓紧扫除文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力争到一九九0年除条件太差的少数民族聚区和盆周高寒山区外,基本扫除农民中十六至四十周岁青壮年中的文盲,并积极发展业余中小学,巩固扫盲成果。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要有计划地重点发展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争取到一九八五年,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乡(社)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三、坚定而有秩序的进行教育改革
认真进行教育改革,是为了克服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大事,必须切实抓好。教育改革要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进行,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城乡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适应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掌握文化科技知识的需要。各种改革,都要以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为中心,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教育改革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结构、教育体制、办学形式、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学校管理都要逐步进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不搞一刀切。在改革中,既要勇于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切经过实验、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再普遍推广,避免出现大的折腾和反复。
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十分注意抓好改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教育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能简单套用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办法搞“教学承包”,不能引导大家搞“一切向钱看”,不宜推行浮动工资的办法。
四、努力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