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第三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
(1984年12月11日 川府发〔1984〕38号)
发展第三产业是关系经济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开创我省发展第三产业的新局面,特作如下通知。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性
第三产业,就是除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各式各样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行业。它包括商业、金融、旅游、文教、卫生、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信息、技术、法律,咨询服务等,门类很多,容量很大,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第三产业,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生产,方便生活,安排就业,积累资金,振兴我省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处于落后状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公用事业欠帐大多,乘车难、住宿难、做衣难、入托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很不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继续清除“左”的影响,克服重生产轻流通、重产业轻消费的错误思想和轻视、歧视服务行业的陈旧观念,调整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明确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
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克服单纯依靠国家兴办的依赖思想,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鼓励、指导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第三产业。要动员社会力量,发动各行各业都来办。工矿企业可以办;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不违反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政策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富余人员和待业青年办;农民可以在本乡本土办,也可以进镇进城办。逐步形成具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经济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技术进步。从事第三产业的现有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社会需要,努力挖潜,广开门路,搞好技术改造,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新办企业要积极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要按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根据经济合理、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联营联办,组织各种内容的“一条龙”服务,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