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商品流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推进商品流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9年7月6日 皖政〔1999〕25号)


  为了进一步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自觉性
  1、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产品、引导生产和启动消费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流通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一个窗口,是观察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升位的一个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生产决定消费,逐步转变为消费决定生产;由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由过去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商品流通业在把不断的即期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末端行业,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先导行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深化认识,更加自觉地重视发展商品流通业。
  2、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商品流通业在冲破传统体制束缚、满足多层次需求、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现行的商品流通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暴露出种种问题和弊端。一些部门和企业对新的形势认识不清,应变措施不力;不少国合企业机制转换迟缓,活力不足,加之历史包袱重,造成亏损严重,生存困难;流通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条块分割、产销脱节,企业组织化程度低;开拓市场力度不够,部分工业产品销售不畅,农产品“买难卖难”的现象交替出现;部分重要商品的流通秩序仍然比较混乱。商品流通领域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说明必须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相适应的流通体制。
  3、我省是发展中的省份,市场经济不发达,商品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1998年,全省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这是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结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流通企业都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转变那种重生产、轻流通,重自给、轻市场,重产值、轻效益的思想。要树立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效益第一的观念,增强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树立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打破城乡界限、区域界限、行业界限、内外贸界限、所有制界限,实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树立市场多元化的观念,逐步健全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网络,积极拓展新的经营领域。
  二、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