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积极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广青贮、氨化、微贮饲料技术,提倡过腹还田。到2000年,淮北地区秸杆处理率达到40%以上。从1996年起,省每年安排统配尿素、氨化膜各3000吨,用于青贮氨化。饲料生产要纳入种植业计划,种植业结构要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同时,利用间作套种等办法,提高复种指数,增加饲草饲料的生产供应。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草地改良工作,推行草场有偿使用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山、荒坡的开发步伐。
加快现有国营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有计划地新上一批预混料和添加剂生产骨干企业,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搞好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要加大酒糟和动物废弃物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饲料酵母、饲用微生物、酶制剂等非常规饲料的研制开发。加强饲料行业的管理,强化饲料质量监测,整顿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保护饲养者利益。
七、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
服务体系建设是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是引导小群体饲养与大市场接轨的桥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000年前,县以上建成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以中心为龙头,带动乡镇畜牧兽医站,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创办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建立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三定”之后,基本建设纳入计划,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和计划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落实,专款专用。
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人才培养,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力争到本世纪末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达到中专以上科技水平。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资格(绿色证书)培训,培养一批畜禽养殖致富带头人。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入畜牧生产。省政府每年对做出贡献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畜牧业服务体系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抓好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兽医卫生监督等。全面推广畜禽疫病防治“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开展畜禽疫病防治承包或畜禽保险的办法,采取免疫、检疫等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质量。认真贯彻《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和《
安徽省家畜家禽防疫办法》,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实行依法治牧。进一步健全各级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严格兽医卫生证、章、标志的管理,把好屠宰、运输、产地和市场检疫关,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兽药监督管理,健全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大力整顿兽药市场,继续执行皖农牧字[89]293号文件的规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