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和鼓励异地开发。山区各市、县要在城区或现有的及新建的集镇有计划地创办工业开发小区,供边远山区乡村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实行“本地注册、城区办厂、利税返乡”。合肥、沿江四市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贫困山区的异地开发提供优惠条件。
劳务输出是贫困山区农民解决温饱、增加收入和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把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作为山区开发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放手发展各种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拓宽输出渠道,扩大输出领域。劳动部门要把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延伸到山区乡镇,实施信息、咨询、培训和输出一条龙服务。
对少数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的高寒山区和深山区,各县应结合发展山口经济,有计划地、逐步地把这些地方的群众转移出来。
六、加大智力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扶贫开发、发展山区经济的治本之举。要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山区留得住、用得着的实用人才。高小课程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初中抓好分流教育;高中教育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可以实行高二或高三分流,也可以办成普教职教结合的综合高中;师范、师专要把劳技课列入必修课,为农村中学培养适应职教需要的合格师资。鼓励和支持各部门、行业、集体、个人兴办各类职教学校。继续扶持山区各县在骨干职校开设地方中专班。要切实解决好失学儿童的入学问题,“希望工程”筹集的资金要对贫困山区倾斜。
大中专院校招生、分配要对山区实行政策倾斜,适当降低贫困山区县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扩大大学定向招生人数。今后5年,省计委、教委每年从省内大中专院校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和委培指标,定向委培山区考生,委培费要给予优惠。对山区县考取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参照农业、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办法,按一定比例切块分配回县。建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口扶持贫困山区县的制度,选派科技人员担任挂钩县和农科教示范乡的科技副职。鼓励城市科技人员到山区农村进行集团承包,领办、协办乡镇企业或以技术参股方式介入山区项目开发,对其中成绩突出的要给予重奖。
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省级“燎原计划”项目库,每年举办一次大中专学校与山区县的项目洽谈会;推出全省农科教“5234”工程,即抓好5个示范县、20个示范乡、30个示范村、40个“学校+公司+农户”示范企业。大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九五”末使山区县每20户有1名获得“绿证”的技术骨干。紧紧围绕开发项目,坚持“灵活、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进行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产业开发技术,做到培训一批人才,掌握一门技术,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片群众。
坚持扶贫开发,计划生育两个生产一起抓,抑制山区人口过快增长。增强乡、村干部的“人均”意识,把经济开发搞上去,人口出生率降下来。教育广大群众树立优生优育的观念,减少生育数量,提高生育质量。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婚姻的依法管理,杜绝近亲结婚。卫生部门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网点建设,农村卫生建设资金安排,要重点向贫困山区倾斜;大力培训与稳定贫困山区医疗卫生队伍,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山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省、市、县计生、卫生部门要经常组织医疗队和手术车深入山区巡回医疗,并广泛宣传计划生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提高山区群众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