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1994年6月10日 皖发〔1994〕6号)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山区坚持扶贫与开发并举,山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支柱性产业初具规模,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地方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一部分乡村开始走上致富道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山区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大多数地方刚刚解决温饱,而且很不稳定,还有少数地方尚未脱贫,经济发展的障碍依然很多,在本世纪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相当艰巨。
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山区经济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山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山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结合山区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加快山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山区发展在我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区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800万,如果山区不能脱贫致富,就会影响全省奔小康的进程。根据国家扶贫计划和农村小康目标,到2000年,26个山区、半山区县应有85%以上的人口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消灭绝对贫困,现有贫困人口人均收达到500元(1990年不变价格)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指导方针,动员和组织山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困难,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强县级综合实力;必须进一步加大山区改革开放的力度,打开山门,放开搞活,积极探索有山区特色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各级政府扶贫工作的重点要从救济型转向开发型,从资金、物资注入型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开发的轨道上来。
二、稳定山区粮食生产,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