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一线两点”地区[注2]初步形成资金技术密集、辐射力较强的外向型经济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区企业达到350家,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现有11个省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80亿元。
33、全省外贸出口增长快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的份额逐年扩大,位次力争有所上升。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4、每年新增“三资”企业1000家,直接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
35、对外国人开放地区占全省市县总数的比例由68%提高到85%以上。铜陵口岸实现外国籍船舶进港,安庆、马鞍山口岸争取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池州成为一类口岸,蚌埠、阜阳设立陆运口岸,水运口岸运量增加到每年55万吨,空运口岸出入境旅客达到每年6.5万人次。
36、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旅游商品创汇占旅游产值的比重超过25%,力争达到30%。
提高城市化水平
37、与地区经济布局相协调的城镇群体迅速成长壮大,全省城市化水平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注3]。
合肥市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工业企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明显加快,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0家,三资企业达到1000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力争提到1至2位,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
芜湖市基本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对50%的老城区进行改造,基本形成汽车、服装两个主导产业,三资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建成1至2个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商厦、2至3个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初步形成现代化商埠的框架。
加强黄山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开发,争取新辟1至2条国际航线,黄山风景区第二条索道竣工营业,徽州区中华故土园基本建成,屯溪老街、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和黟县古民居等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黄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进入“国家队”行列,初步形成国际旅游城的框架。
38、各级各类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各省辖市第三产业值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阜阳市各项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地级市标准,成为皖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宣州、界首、宿州、六安等市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巢湖、贵池、毫州等市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所有县级市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25%,力争达到30%;天长、全椒、嘉山、桐城、宁国等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力争达到县级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