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九五”期间,形成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的结构框架,2010年,全省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互联。
2.八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九五”期间,全面启动八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建成一批实用数据库和行业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系统的上网服务和向公众开放。完成八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框架,部分骨干工程投入运行。到2010年,八大应用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工程,推动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
3.信息产业发展目标。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3%,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4.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信息人才培养工程,到2000年,全省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及部分发达地区中学在校生基本达到计算机初级水平。受过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培训的人员占总人口的15%左右。到2010年,全省中学均开设计算机课程,中学以上的在校生均达计算机初级以上水平,受过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培训的人员占总人口的25%左右。
(四)建设进度
1997年,信息化建设近期建设方案全部完成,启动部分应用工程。
1998年,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应用工程全面启动,部分工程完成阶段性成果。
2000年,信息化建设结构框架全面完成。
2010年,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同步或略有超前,主要城市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总体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一)建立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建设目标
到2010年,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实现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并与全国及国际通信网络接轨,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善的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
2.实施策略
全省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以同步数字序列(SDH)传输技术和异步传送模式(ATM)交换技术为核心,连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及各部门的局域网,形成全省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
干线传送网由异步传送模式ATM和同步数字序列SDH光纤网为主的传输网组成,连通现有网络。传送方式以光纤为主,卫星与微波、无线通信为辅,构成天地一体、互为备用的宽带传送网络;交换方式以现有的各种网络互联为基础,逐步向异步传送模式ATM转换。
接入网以混合光纤与同轴电缆以及扭绞型电缆为基础,结合微波接入和无线接入等方式,逐步向数字化、宽带化过渡,最终实现光纤到户。
业务网向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综合方向发展。现有的、正在发展的及未来的业务网将同时并存,集成一体,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3.建设内容
(1)干线传送网
①光纤网
2000年前,重点建设传输速度为2.5Gb/s的SDH光纤传输系统,长度为6000多公里,同时完成PDH光纤向2.5Gb/sSDH系统过渡,光纤建设范围延伸至小区、路边。
2000-2010年,建设传输速度为10Gb/s和20Gb/s的SDH系统。
②卫星通信网
“金桥”网是我省卫星通信网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前,在原有南京、常州、无锡三个基干节点站基础上,在我省沿江、沿海有条件的市再新建5-8个节点站。
2000-2010年,在全省各市建成地球站,实现话音、数据、多媒体传输的宽带综合数字业务网,建立一批企业级、社区级“金桥”基干网点。
③微波通信网
充分发挥微波通信的特性,与光纤网、卫星通信网形成互为补充的通信网络。2000年前,新建、扩建数字微波580公里。
④无线移动通信网
近期继续发展无线寻呼和已有的A、B、G三个移动通信网,计划2000年移动电话达160万户;重点发展数字移动通信网。
研究移动通信技术在无线局域网通信接入网等方面的应用,在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的目标下,把数字蜂窝通信、无绳电话、无线局域网、无线寻呼等技术统一起来,实现通用移动通信。
⑤交换网
2000年前积极稳妥开展以ATM交换为核心技术的宽带业务,首先开展有关小区、单位的宽带业务试验,2000年后,推广ATM技术,逐步采用ATM交换方式。
(2)接入网
近期充分采用多种宽带传输技术,对已有的电话网进行改造,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业务的需求。加快数字化同轴电缆双向传输技术的研究,改造目前的有线电视网为双向数字网。
2010年前逐步延伸光纤接入网,实现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户,新建的社区、大楼实现结构化布线。
(3)业务网(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
在干线传送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逐步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