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用信息化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强调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个性”太强,“共性”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
--信息化建设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少大市场、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的依托;
--信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等关键产品、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主要设备和系统软件依赖进口;
--管理体制和调控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规范、法规建设滞后,已影响到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有:
--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正确处理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部门之间的一些矛盾需要协调和解决,要妥善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要做好大量的宣传和发动工作,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
--要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建立一支强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队伍,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江苏省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实现《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指导方针,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住面向全社会有影响的关键性应用工程建设,带动我省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进全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联合建设,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当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实现专用信息网和公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各地信息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与设备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实效。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2.坚持政府调控、需求拉动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效益显著、涉及部门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须由政府牵头,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各部门、地区的关系,制定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信息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多方投资,以市场需求拉动信息化建设。
3.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信息化建设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应用系统都要通过实验小区的示范工程得到实证,逐步推广。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网或试验小区来增强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信息市场繁荣,逐步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
4.坚持产用结合、自主发展的原则。借助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机制。信息化工程要强调采用国产装备和技术,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要以我为主,其中关系到国家安全保密的技术必须采用国内技术。在跟踪分析国际信息化的新动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提倡和鼓励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动我省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以法治业、加强管理的原则。强化信息化法制管理,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加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强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并重,尽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三)目标
江苏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信息通信设施,建成覆盖全省、联接全国、通向世界的高速通信网络;信息资源得到大力开发,普及计算机在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为政府、企业、群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注重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起带头作用的产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环境建设信息利用等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在全国信息化建设中的先进省份。
1.公用互联传输网建设目标。“九五”期间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网络,实现南京到省辖市SDH同步数字序列的传输。光缆全部实现光纤到路边(FTTC)。广播电视网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覆盖率95%。新建5-8个计算机“金桥”基干网节点。力争到2000年实现三网互联。
2010年,建成覆盖全省的网络型光缆干线网,辅之以数字微波通信网等,构成宽带、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普及多媒体、移动数字通信业务。将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统一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上,并实现多网业务的互联。建设省内光缆复线,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星地一体化,新建11座卫星通信地面站,建成覆盖全省的数字移动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