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有计划地办好每一所学校。落实《
义务教育法》,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应当承担的责任。当前,重点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各级政府要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依托,制定改造薄弱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目标。增加投入,改善条件。采取培训、充实、交流、调整等措施,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使所有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校舍和设备都达到合格要求。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本世纪末,城镇以上中小学校都要达到现行规范化的标准,彻底改变薄弱状况。
(四)改革办学模式,为经济发展培养多规格的人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面向所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农村初中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面向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实施初二或初三后分流、“三加一”、综合中学等多种模式,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机会。普通高中要实行升学预备教育、升学预备教育兼顾就业预备教育、特长教育等多种模式,选准改革方向,明确办学任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五)突出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持以“五爱”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对学生着重进行以基础道德、文明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在此基础上,浅显易懂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研究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六)改革教学模式。各地要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并结合办学模式改革的实际,加大课程设置改革的力度,加大综合课、选修课、活动课的容量和比例,增加科技含量。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广大中小学校要认真、严肃地执行课程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进行教法、学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