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强化农村治安防范。要因地制宜地强化农村治安防范组织,实行以治保会为龙头的治安工作联勤制,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专职农民和民兵联防队,维护好农村治安。
6、把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筹规划城市停车场,并根据城市开发建设划分期实施建设;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录(聘)用具备一定素质的专职看护人员,使停车场成为看护、巡查、堵截的防范阵地。
7、加强防火组织建设。建立、恢复防火安全委员会、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实行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防火工作三级管理体制和逐级防火安全承包责任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强企(行)业性、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义务消防力量建设。
(二)按“全时空,高密度”的标准,提高动态化治安防控能力。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必须从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发展。通过加强城市巡逻体制建设、改革公安机关的勤务制度和强化人口管理工作,逐步达到按“全时空、高密度”的标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8、加强城市巡逻体制建设。继续完善市巡警支队和县(市)、区巡警大队的巡警机制建设,市内四区的专业化巡警向派出所延伸,首先在重点地区派出所建立巡警小分队,其巡警数量达到实有警力的20%。逐步建成市局、分局两级管理三级巡逻的巡警体制,县(市)、区巡警大队主要负责区内和城关镇的治安巡逻,派出所承担起辖区社会面的昼夜巡逻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巡警震慑犯罪、快速反应、服务群众的作用。
9、从适应治安动态管理和控制出发,改革派出所的巡逻和警务制度建立以管理为主,打击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首先在大连站前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逐步延伸到市区其他重点区域设置警署,改革派出所的领导结构、警力配置、警区布局、责任制度,实行联勤形式“三长”制,集中警力,突出对重点地区的控制。在城市派出所普遍推行警务区制度,农村派出所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确保警力沉到基层,强化治安管理,保一方平安。
10、贯彻落实《大连市外来暂住人口管理规定》,继续深化外来人口管理,同时加强重点人口管理工作。大力加强治安耳目力量建设,提高获取预警性信息和控制犯罪能力。
11、改革交警勤务制度,扩大交通控制面。以抓秩序、保畅通、防事故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完善现代交通技术管理为手段,腾出警力,强化非主要交通线路、区段的交通巡查,形成电视监控、信号指挥、民警巡逻的全方位的管理格局。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