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农业投入。今后十年,要逐步形成和建立一个以国家投资为导向,集体、农民资金投入为主体,利用外资和国内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市、区县、乡三级农业发展基金并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业基本建设补偿制度,坚持大中型农业设施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制度,增加集体资金积累和农业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增加生产资金投入。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积极争取国家的各项开发资金及国际性资金。
(五)调整结构,加快技改,强化管理,稳步健康地发展乡镇企业。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城乡结合、整体推动的发展战略,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内涵为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强化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计划指导,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出发,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积极发展利用地产资源的产业和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支援农业、城市大工业配套、出口创汇及人民生活服务等产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拳头产品为龙头,组建一批企业集团或群体,提高规模效益。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加技改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对骨干企业和有发展前途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企业,加速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工业小区。组建郊县建筑企业集团,发展一批仓储运输业。充分利用郊县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乡镇企业的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坚持培养与引进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八五”期间,要有计划地从市内工业部门抽调一批技术管理干部,到区、县、乡镇和骨干企业挂职,帮助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变乡镇企业人才结构。要引导个体及私营企业的发展。
(六)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按照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规划,采取扩权下放、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积极引导等措施,尽快使郊县开放地带形成气候。一是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发挥地产资源优势,提高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水平,在完善现有14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的基础上,再发展一批创汇农业基地,开发和扩大名、特、优、新产品出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形成以种养业促加工业,加工业促出口,出口促种养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增加乡镇企业出口创汇。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档次,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和创汇群体,推进科、工、贸联合。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扩大埠际间的合作,发展边境贸易,扩大劳务出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资源开发,形成出口优势。充分发挥华农进出口公司和各专业公司的窗口作用,发展与郊县的联合,建立农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咨询服务机构,为郊县农村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加速农村外向型经济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外向型经济的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建立外商投资小区,改善发展外向型经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