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继续坚持城郊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实现在计划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和繁荣农村商品经济;
——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速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兴农,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依靠科技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速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奋斗目标
到本世纪末,我市农村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一九九0年再翻一番,农村要基本实现大地园林化、产品优质化、乡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基本建成技术装备先进、设施配套、管理科学、产品优质、具有较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稳定的副食品生产供应体系,使生产规模、品种、质量与城乡市场需求相适应,逐步实现生产、保鲜、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市场供应状况进一步改善;
——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与城市大工业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的农村工业体系和外贸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全面提高乡村工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教育体系,形成科研、教育、推广有机结合,市、区(县)、乡、村多层次的科技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农业科技水平有明显提高;
——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
——农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资料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条件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社会服务设施和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1.农村社会总产值十年平均每年增长9.1%。其中,农业年均增长4%;工业建筑业增长10%;商业、饮食、运输等第三产业增长11%。一九九五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25亿元,“八五”期间年均增长8.9%;二000年达到662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