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11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24.3万亩商品菜基地,1100万只蛋鸡基地,42万亩海、淡水养殖基地,115万头出栏能力的瘦肉型猪基地,2.4万头奶牛基地和40万亩果品基地。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开发荒地18万亩。平均每亩耕地年提供的农业总产值由一九八0年的133元提高到一九九0年的84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2倍。
——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上建成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市、区(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十年间取得农业重大科研成果近200项。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近千项次,其中45项获国家部委及市级奖励,直接推广到生产中的技术成果300多项。农村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教育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形成网络。全市每年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培训60至70万人次,十年间培养初级技术人才5.7万人,大中专人才1.9万人。
——农民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一九九0年同一九八0年相比,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4.62亿元,增长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元,增长2.84倍;部分比较贫困的乡村解决了温饱问题。村镇建设有较快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村通了柏油路,96%的农户实现了自来水入户,通讯、能源和其他公益事业建设都有了新发展,农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风气有了新的好转;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日益提高,健康、文明的文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尊师重教、崇尚科技的风气日渐浓厚;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正在茁壮成长。
八十年代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十年间,农村经济不仅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指标,而且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但是,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生产和产品加工等配套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乡镇工业结构不够合理,管理落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资金投入短缺;流通体制、市场建设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还不配套,卖难问题突出;科技教育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亟待提高;村镇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都必须在“八五”期间和今后十年认真加以解决。
二、九十年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