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需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不符合我市工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以及产品没有生命力的企业,限制发展或关停并转,腾出能源,原材料和资金,用在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上。区街工业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适当发展。
——分期分批地对老企业进行改造。把改造同调整、改革、改组、引进、合资合作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重点产品为龙头,突出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产品优势。“八五”期间,重点改造两碱、金属制品、机床、电子元器件、纺织品、日用化学品等20大类产品,涉及100个重点企业。通过改造,使一批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批企业成为新的出口创汇和利税大户。
——集中力量切实抓好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对50万吨无缝钢管等在建项目,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早投产达产;对11万吨乙烯、30万线程控交换机等一批规划建设项目,要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工业主要行业都要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速新产品开发,特别要努力开发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的新产品,十年开发新产品2万种,投产1.5万种,其中,“八五”开发1万种,投产7500种。
——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围绕发展拳头产品,按照生产专业化、协作化和规模经济的要求,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发展一批具有新的经营管理机制的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抓好已竣工项目的投产达产。对“六五”和“七五”期间投资在百万元以上已竣工尚未投产或达产的项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其尽快投产达产。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搞好科学的经营决策,提高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管理,严格劳动纪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加速知识更新,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业务水平和法制纪律观念。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坚持城郊型、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增加粮食、棉花和副食品生产,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创汇农业。农业总产值,“八五”末达到63亿元,“九五”末达到77亿元,平均每年都增长4%。
1.粮棉生产
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产。后十年粮食总产量再上两个台阶,棉花产量实现翻番。
粮食,“八五”期间,粮田耕地面积保持在450万亩以上,五年平均年总产量达到18亿公斤。“九五”期间,平均年总产量20亿公斤。十年改造中低产田22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25万亩。“八五”期间,再建设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建成两个商品粮基地县,努力扩种优质高产作物。到1995年,我市生产的粮食,除满足农村“三需”用粮外,要为养殖业提供更多的饲料用粮。
棉花,在现有棉田30万亩、产量1.5万吨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单产,1995年棉田增加到50万亩,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2000年达到3万吨。有计划地建设棉花生产基地,努力增加收购,弥补我市棉纺工业的部分原棉缺口。
2.副食品生产
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强副食品基地建设,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在保证总量供应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发展加工,提高效益。
蔬菜,基地菜田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保持在260万吨。增加淡季蔬菜生产,保证均衡供应,逐步实现净菜上市。
奶类,奶牛饲养在继续发展国营的同时,积极扶植农村集体和专业户。到1995年,奶牛发展到3.2万头,奶类产量10万吨,比1990年增加2.4万吨;2000年,奶牛达到4万头,奶类产量达到13万吨。
蛋类,坚持以国营、集体、专业大户为骨干的生产体系。十年全市蛋鸡稳定在1500万只,其中,基地蛋鸡1100万只。蛋类总产量17.5万吨。
肉类,在发展瘦肉型猪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食草动物和禽类生产。1995年,生猪出栏130万头,肉鸡达到23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比1990年增加3万吨。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
水产品,继续贯彻“海淡并举、捕养并举、生产和加工并举”的方针,巩固提高海淡水养殖,发展远洋捕捞,增强水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经济效益。199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2万吨,比1990年增长10%,2000年达到13万吨。
3.林业和果品生产
结合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和平原绿化。全市林木覆盖率,“八五”末达到12.6%,“九五”末达到18.3%。继续完善果品基地建设,开发蓟县缓坡地,抓好低产果园改造,搞好果品储藏加工。1995年,果品产量达到16万吨,比1990年增加6万吨,2000年达到18万吨。
4.创汇农业
充分发挥地产资源优势,加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形成生产、加工、出口体系。巩固现有14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发展新基地,开发新的出口产品。
5.乡镇工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城乡一体化方向,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为大工业配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支农产品和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产品,逐步形成与大工业有机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具有明显行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乡镇工业体系。1995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320亿元,2000年达到508亿元,平均每年都增长10%。
实现上述规划,要继续稳定农村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适当增加投入。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家庭承包经营积极性结合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农民自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抓好科技、教育兴农。进一步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面积地推广各种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制度、科学养殖和栽培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作物。加强气象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监测和预测能力。继续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县、乡都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坚持以工补农、建农,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的积累制度,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劳动积累和资金投入。要从各方面为农业的增产创造条件,努力增加化肥生产,在天津碱厂建设年产11万吨尿素装置,改造武清等小型化肥厂,使全市化肥达到50万吨,基本上满足需要;综合开发水源,沟通南北水系,改善调蓄能力,扩大灌溉面积,兴建节水工程;进一步搞好农机具配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发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质量和报酬率。
——坚持“积极扶植、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引导乡镇企业进一步调整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乡镇企业继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