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全市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3%,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之内。
二、主要经济部门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一)工业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布局,充分利用我市的有利条件,发挥综合优势,突出重点,有取有舍,改造一批老企业,建设一批骨干项目,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建立一批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汽车及机械装备3个主导产业、10个骨干行业、60个重点产品为主体的工业结构。积极改造传统工业,特别是有良好基础的轻纺工业,继续发挥轻纺工业老基地的作用。到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967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740亿元),2000年达到1400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1040亿元)。
1.原材料工业
充分利用我市油、气、盐、煤等资源优势,选择一批技术有基础,发展有条件,各行业迫切需要的原材料产品,加快发展步伐,缓解原材料不足的矛盾,使原材料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8%,“八五”末提高到20%,“九五”末达到25%。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解决好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不足的矛盾。“八五”期间,重点建成11万吨乙烯工程,“九五”期间力争再扩建一套大型乙烯装置。建成1万吨蛋氨酸项目。改造“三大化”,增加离子膜烧碱和重质、优质纯碱生产能力,使“两碱”产量由84万吨增加到100万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高效低毒农药、高档染料、合成洗涤剂、偏硅酸纳、钛白粉、专用树脂等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和出口产品。同石化总公司合作参股扩建20万吨聚酯工程。
继续发展原盐生产,为化学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重点改造塘沽和汉沽盐场,新建大港盐场,“八五”末,原盐产量由172万吨,增加到230万吨,“九五”末达到260万吨。
冶金工业:重点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发展优质高效钢材,使天津逐步成为多品种的优质钢材和金属制品的生产基地。同时解决“化铁炼钢”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八五”期间,建成无缝钢管厂,形成年产60万吨钢、50万吨钢管的生产能力。争取在海河下游工业区建设炼铁高炉,铁水热送天钢,改变“化铁炼钢”的落后工艺。建成15万吨薄板项目,建设高速线材轧机项目,扩建第二钢丝绳厂,改造天津钢厂等一批老企业。争取合资建设铜冶炼厂,利用尾气改造硫酸厂。“八五”末优质高效钢材比重由1990年的46.7%,提高到70%左右。生铁产量由1990年的139.5万吨,增加到160万吨;钢由167万吨,增加到260万吨;钢材由178.7万吨,增加到250万吨。
建材工业:重点是综合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工业和城市废料,发展国内外急需的短线产品、高档产品和新型材料,为城市建设和工业改造服务。“八五”期间,建设振兴水泥厂,年产水泥70万吨;改造天津水泥厂,增产优质水泥33万吨;利用碱厂废料发展碱渣水泥。同时发展优质平板玻璃和玻璃深加工、玻璃纤维及制品、高档卫生洁具、房屋装修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
2.机械电子工业
机械电子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现代化装备的重要部门,也是面向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潜力较大的行业。要充分利用我市机械电子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广泛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一批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努力增加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的装备和产品,扩大零部件和配套件的生产,提高设备成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机械工业:主要是加强调整改组和技改造,优化结构,提高水平。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潜油电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电梯、农业机械、自动化仪表等优势产品和成套装备。汽车工业,“八五”期间,积极扩大微型车生产规模,在完成3万辆夏利轿车改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10万辆工程的扩建;改造轻型载重汽车和旅行轿车,实现车身换型;相应发展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配套件的生产,到1995年和2000年,汽车生产能力由5万辆,分别达到10万辆和30万辆,逐步形成杨柳青汽车工业生产基地。改造机床、工程机械、电机等重点行业,增加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液压机、平地机、叉车、柴油机和水轮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形成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拳头产品。到1995年和2000年,数控机床由130台,分别增加到900台和1500台,工程机械由140台,分别增加到1500台和2000台,潜油电泵机组由1000台,分别增加到3000台和5000台。组织力量对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围绕食品、包装、水泥和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等方面的成套设备进行攻关,逐步增强我市机械装备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基础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等“三基”建设,抓好电子技术、表面处理和包装技术、模具技术的发展。
电子工业:大力推广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投资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投资类产品,重点发展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产品、文字传真机、移动通讯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电子计算机及软件等。“八五”期间,建设30万线数字程控交换机工程;在计算机工业小区,发展微型机及新型外部设备;建设光纤通信科研生产基地,增加光缆2000公里,光电端机3000端;改造复印设备、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增加复印机、智能化仪器的生产能力。消费类产品,主要是在提高和适当发展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产品。“八五”末,电视机产量由1990年的144万台,增加到300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由62.5万台,增加到170万台;录像机由1990年的5000台,增加到30万台,“九五”末达到60万台,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配套件的生产。
3.轻纺工业
要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我市轻纺产品的适应性和市场覆盖率。对一批有条件的行业和产品,要按照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走出一条“两头在外”的新路子。“八五”期间,重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包装、印染、造纸三行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品出口能力。积极改造棉纺和毛纺行业,努力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档次,增加附加值。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食品工业,重点是提高食品加工技术和发酵技术,开发新型、方便食品和添加剂。改造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洗涤用品、化妆品、感光胶片、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农膜和皮革等一批老行业和产品。到1995年和2000年,合成洗涤剂由8.54万吨,分别增加到12.6万吨和20万吨;工业缝纫机由6.4万架,分别增加到13万架和20万架;家用电冰箱由23.3万台,分别增加到70万台和80万台;家用洗衣机由33万台,分别增加到50万台和60万台;化学纤维由7.5万吨,分别增加到9万吨和19万吨;印染布由2.7亿米,分别增加到3亿米和3.3亿米。
继续发展医药行业。化学医药,重点发展氨基酸类、皮质激素类、心血管类等替代进口的化学原料药,开发缓释、靶向等新剂型;中成药,继续大力发展名优产品,积极开发新剂型系列品种,同时开发营养保健品等新领域。“八五”末,化学医药由1800吨,增加到2600吨,“九五”末达到3500吨。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