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今后十年总的奋斗目标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国家对我市的要求,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更高层次迈进;争取用十年或更多一点时间,把我市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振兴天津,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下世纪初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继续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项主要原则,坚持我市多年来形成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推进建设和改革。结合实际,着重贯彻以下具体指导方针:
——坚持把发挥天津的经济中心作用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沿海中心城市生产、流通、服务的综合功能和联结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
——坚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实施以外向型为主导,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内外结合的发展战略。用外向型经济带动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同开放结合起来,加快改革的步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高附加值、少投入、多产出的路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把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逐步实现由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进步主导型转变。
——坚持充分发挥天津的综合优势。把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比较好、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经济结构。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在改革和建设中,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担风险,不断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招法,使各项工作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
——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要从我市财力、物力的可能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勤俭办一切事业。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着眼于提高全市人民素质,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依据上述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大体分为两步:“八五”计划的头一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要继续进行治理整顿,在治理整顿中求发展,此后要在发展中继续完成治理整顿遗留下来的某些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缓解突出矛盾,促进国民经济逐步实现良性循环;要加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抓好一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建设,为“九五”的发展积蓄力量。在此基础上,“九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继续提高经济效益,争取各方面有更大发展。在速度安排上,“八五”适当低一些,“九五”稍高一些。
各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1)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
(2)努力增加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和港口、市区、郊县三个开放地带不同层次的开放度,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在稳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金融、保险、商业、物资、运输、邮电、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天津作为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作用,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和集散力。
(4)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造改组,提高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技术基础,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发展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工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
(5)按照城郊型、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林牧副渔和乡镇工业全面发展。
(6)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继续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市政公用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7)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发展教育事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组织力量抓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8)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9)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以搞活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相应进行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国家要求和天津实际的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0)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614亿元,十年增长1.04倍,平均每年增长7.4%,其中,“八五”增长6.5%,“九五”增长8.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493元,2000年提高到6330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1%,其中,“八五”增长10%,“九五”增长12%。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7.3%,“八五”末提高到32%,“九五”末达到38%,争取40%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14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其中,“八五”增长6%,“九五”增长7%。工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14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其中,“八五”增长6.2%,“九五”增长7.7%。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77亿元,“八五”和“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4%。乡镇工业产值,2000年达到508亿元,“八五”和“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0%。
(3)本市外贸出口,2000年达到4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八五”末达到2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4.3%。
(4)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八五”末,全社会净产值率达到30%,比199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九五”末达到32.4%;“八五”末,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3.5%;预算内国营工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22天缩短到90天以内;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标准煤由1990年的7.1吨下降到6.3吨;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原材料单耗在全国同行业保持或达到较低水平。
(5)人口,到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970万人以内,其中,“八五”末控制在920万人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