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欢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外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在我市投资办学或合资办学,或通过各种形式资助我市学校建设。市区改建一所中学为华侨中学。教育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这项工作,努力打开各方面的渠道。
外经、外贸、外事部门,在对外经济、友好往来中,要尽可能为教育部门创造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二、改革教育结构和学校科研体制
1.增加高校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比重,积极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现有高校要有计划地扩大专科比重,并增加对郊区、县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数量。到一九九0年,专科生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地方院校要创造条件多招研究生,并委托部属院校代培研究生,逐步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市区高中与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年招生比例,在大体上保持一比一的前提下,由市教育局统一规划,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由用人单位投资与教育部门联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归市教育局领导。要继续办好职业中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试办应届高中高考落榜生职业技术培训班。由用人单位投资,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有条件的职业中学,联合举办各类技术或管理培训班,对一部分自愿就业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择优录用。
尽快压缩现有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在近年内除特殊专业外基本过渡到招收初中毕业生。
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动各郊区、县集资,各筹办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由主办单位提出,市计划、教育部门综合协调,区、县之间相互协作,争取明年招生。同时,大力提倡郊区、县、乡(镇)集资兴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全市逐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与农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2.发展急需、短缺专业。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进行专业调整,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急需短线专业和新兴学科,使各行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尽快得到补充。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组织有关院校积极为经济开发区培训人才。
3.发展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和技术改造规划,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知识、技术、设备密集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开展经济、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发展成为长期、稳定、全面的协作,推动教育、科研、生产共同发展,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要认真推广天津纺织工学院、市纺织局建立纺织工业研究与开发联合体的经验,并在天津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进一步扩大试点。
高等院校的科研要面向经济建设,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为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多提供科研成果,并积极承担经济开发区的科研项目和咨询任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