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的通知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重点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提高制造业的设计现代化、网络化快速响应及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纺织工业。建立若干家服装设计开发中心,积极开发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以及特种纺织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将广东建设成为国际服装中心。
  ——食品饮料。重点开发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杀菌技术、新型无菌包装技术、微波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速冻保鲜、功能型、保健型、休闲型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原辅料等。
  ——建筑材料。重点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塑料建材、复合建材、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等。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例由目前的低于10%提高到40%左右。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宏观决策、资源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管理和科技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优质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禽畜渔科学饲养与防疫、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贮运、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地力与化肥利用率提高、生态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建设广东农业科技信息网与农产品交易信息网,动植物病虫害、农业自然灾害、渔业、林业和水利预警监测系统和十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十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0家农业龙头企业等。

四、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为目标,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抓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的组织实施;择优扶持50家市场占有率大、技术水平高、能够占据同行业制高点的工业龙头企业,鼓励他们到国外设立技术开发机构,跟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对工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资格实行动态管理。
  扶优扶强扶新,在政策措施、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辐射力强的技术体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广东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网络系统建设;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选择若干项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面向社会招标,开展联合攻关,并予以重点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并吸收企业参加,重点支持在我省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通过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创办或受聘于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3.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入竞争机制,突出重点,改善环境,吸引并留住一批人才和科研成果,集聚一批中介服务和管理咨询公司,建立若干个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形成成果孵化的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兴办企业孵化器;鼓励技术创新专业镇设立公共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鼓励从事应用推广、科技服务的机构组成社会化服务网络;发展科技中介和咨询业,积极拓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形成技术交易、评估、中介、仲裁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法规,改善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制定并完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如风险补偿、信用担保、政府采购和拨款资助等;形成鼓励机制,鼓励境外资金特别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广东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本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带动广东风险投资业起步;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风险资本市场;创建由资信条件良好的大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境外风险投资为示范、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资本供给主体结构。以国内建立“创业板市场”为契机,加快建立并完善创业资本的退出机制,实现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与配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进入国(境)内外证券市场;鼓励民营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国内“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和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广东上市公司重组或借壳上市。积极发挥广东现有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优势,引导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收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3.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全省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改进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完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
  4.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
  (三)加强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改革,实行办学模式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创新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开发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加快培养科教精英、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继续选派科技骨干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
  2.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构筑广州、深圳等多个“人才高地”,以高等学校密集地带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的聚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高新技术骨干和各种优秀中才。构筑广州、深圳等多个“人才高地”,以高等学校密集地带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的聚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高新技术骨干和各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手续;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向国内外招聘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以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从而带动各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推进企业家市场化,造就能使企业管理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加强与港澳台和国外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并使其制度化。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