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降低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降低乳产妇死亡率
4.降低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具体目标
1.降低出生缺陷、弱智儿童发生率。
2.减少低出生体重发生率。
3.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1/5。
4.孕产妇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1/4。
5.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
6.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不低于80%,农村不低于50%。
7.到2010年全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4%以上。
8.到2010年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应在90%以上。
9.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保证在1‰以下。
10.儿童保健管理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
11.常规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并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将一些安全有效的疫苗逐步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12.降低5岁以下儿童肺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意外伤害和腹泻等主要死因的死亡率。
13.逐步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14.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保持在85%以上。
15.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95%以上。
16.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
17.禁止未成年人吸烟、严防未成年人吸毒。
18.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1.大力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普及有关科学知识,并加强其执行和监督的力度,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对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防疫、妇幼保健经费。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妇女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服务。
3.加强农村卫生三级保健网的建设和规范化服务。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县、乡镇卫生机构做好医疗预防、保健综合服务工作,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创造住院分娩的必要条件,重点加强急救和产科建设。行政村卫生室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有医、有药、有设备)。
4.巩固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农村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考核持证上岗。城市卫生机构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持等形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
5.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贫困家庭的疾病救助基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
6.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在农村继续开展“母亲安全”活动,开展高危孕产女的筛查,建立运行便捷、经济有效的转诊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干预,降低剖宫产率;继续开展“爱婴行动”,不断提高产后服务质量。在城市、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知识,社区、家庭以及产妇所在单位都要支持母乳喂养。
7.以生殖保健为中心,认真开展女童保健、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遗传咨询、围产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的覆盖面。
8.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接种疫苗的种类。疫苗接种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9.大力推行妇幼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公众享受妇幼保健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10.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治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适宜技术。研究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死亡等的预防措施。
11.在农村,大力宣传并使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和科学的营养知识,提倡饮用畜奶,就地取材,使儿童得到合理的营养。
12.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实行保健管理。计生部门要对城市流动人口妇女提供“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务。
13.广泛深入地宣传孕期保健、安全分娩、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婴幼儿常见病防治、意外伤害预防、安全饮水、卫生厕所、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等卫生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能力和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开发适宜的宣传材料,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
14.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有计划地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
15.采取科学干预措施,降低病因明确的出生缺陷和智力低下发生率,并继续开展原因不明的出生缺陷和智力低下的病因探讨和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