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基地。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有重点地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和笔记型计算机产品设计与生产、网络系统集成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等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将北京建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5)纳米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技术支撑,以海淀永丰科技园、西三旗等为重点区域,建设纳米科技园,培育和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工程,使北京在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和革命。
(6)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环境。重点发展并提高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等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北京地区建成国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建设以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科技园为支撑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各项配备制度,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那曲酮、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工程,将北京建设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8)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抓住机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为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创造条件。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将燃料电池发展成一种产业化的新型清洁能源,并向其它领域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工程推进计划,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发展北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北京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节目制作、信号发射、接收设备的产业化,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系统工程产品及过渡产品有较快的发展。
(10)液晶显示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北京东方电子集团、长城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力争建设北京液晶显示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内领先实现产业优势,率先占领国内市场。
(四)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要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新门类的形成,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高本市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扩大开放策略,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参与国际分工,迅速形成并扩大产业规模,通过积极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创造条件,提供产业发展的环境,改善服务,激励创新,促进企业的成长壮大。
1.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大幅度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
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着重实施好首钢优化重组、燕化乙烯改扩建、新型吉普及环保汽车开发、电子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机床数控化、包装印刷升级、节能环保型家电、建筑材料功能化、无害化环保设备、精细化工产业化等十项重点升级改造工程,提高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行业的振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集中力量改造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带动技术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工程,争取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形成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和现代农业企业,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2.加速首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期间,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其渗透、辐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和区域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首都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