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动首都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提升和改造了传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9%,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证明: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首都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在京中央单位的积极性,才能使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创造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二)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绿色奥运”方面,新型电池和清洁燃料车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使用清洁能源,防治交通污染。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善本市生态环境。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可以为奥运会设施建设提供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材料。能源新技术将推动奥运村和比赛场地最大限度利用地热、太阳能提供热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在“科技奥运”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宽带数据接入服务、智能卡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将广泛应用奥运会,为其提供最新技术的移运通信系统,并可以保证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将为奥运会国际转播传输高清晰度电视信号。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奥运会期间的疾病监测、防治、检疫和监督提供新的、更加有效的手段。
高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世纪之交,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如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的绘制、生物芯片、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对新领域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使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内外市场的加速开放将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的人力资源、综合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为北京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开拓市场提供了难得契机。
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能力,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形成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全面建设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中关村科学城、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园区基地建设和城市轻、学院路改造、圆明园东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必将大大改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推进多方面要素的聚集,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世纪,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手续有待简化,政府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挥;激励、吸引人才措施力度有待加强;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十五”时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为龙头,以“科技奥运”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五大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政府的导向协调作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和引导,重在创造良好的市场和体制环境。
--从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的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超常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首都产业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