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1〕6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计委、市科委、市经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制订的《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
         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市计委、市科委、市经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为促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市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计委计规划〔2001〕71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1.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7%,分别比1995年提高13.2%和3%。“九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本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四通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4%;软件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软件产品出口额的67%,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2.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环境初步形成。“九五”时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京政发〔1999〕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强了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初步整合了首都科技资源。
  2000年,本市签定技术合同金额达140.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北京地区200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0%。现已成立各种孵化器15家,“九五”期间累计孵化成功近300个项目和200余家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得到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形成。
  3.产业结构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目前,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的71.3%,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2000年实现增加值分别占本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4.6%、14.6%、8.2%、1.3%。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在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新的产业不断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实现增加值划分,2000年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55.6%,国有经济占30.4%,股份制经济占9.2%,集体经济占4.9%。
  4.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九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00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工业总产值1067.6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亿元,其中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78.7亿元,占全市的83.7%。中关村地区不仅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9年,《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为中关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园区功能不断完善,“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腾飞初步奠定基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