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5、坚持不懈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继续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工作思路和主题不变、充实内容、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要求,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着力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实施环境创新工程和交通畅通工程,力争在城市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两个方面有明显改观。继续开展“讲文明、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帮困助学、“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参与面广、效果好的主题活动。坚持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搞好植树造林,重点治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交通干线的“白色污染”,改善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和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扎扎实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建成4至5个国家级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示范点,建成4至5条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商业示范街。
16、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优美环境、维护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为主要内容,从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抓起,使创建活动逐步履盖到所有街道、社区、小区,进楼入户到人,促进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以社区为重点,作好规划,分批实施.到“十五”期末,全省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创建覆盖率力争达到90%左右,力争使武汉市60%左右的社区、小区建成文明社区、文明小区,使全省大中城市50%左右的社区、小区建成文明社区、文明小区,使直管市和县级市40%左右的社区、小区建成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在大中城市中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城市景观路、文化长廊、街头博物馆、科技馆、社区宣传橱窗、书报亭和户外公益广告,在城市大型公共场所中命名一批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大力兴办各类文明市民学校,“十五”期间全省大中城市的所有社区居委会均建立文明市民学校,并对城镇居民普遍进行一次公民常识和社会公德培训,注意将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教育纳入到各社区、小区:文明素质教育规划中来,不留空白。将每年三月确定为全省公民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月,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坚持不懈抓下去,力求不断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和完善各种文明公约、文明守则,做到简洁易行,便于人们践行。继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高度重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文明市场”的创建力度,“十五”期间,使全省1/3以上的各类集贸市场、专业性市场建成整洁美观、经营文明、管理有序的文明市场,到2005年,建成一批质量较高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使全省半数以上的大中城市、省辖市城区、县级市和县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和文明县城,形成大、中、小各类城市各展所长、互相促进、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创建格局。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将国家、省、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文明创建范畴,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命名表彰一批省级文明开发区,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开发区的文明程度,完善开发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使开发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7、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继续以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为基础,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的文明创建活动,把这项活动与小城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到“十五”期末,文明村镇和文明户的创建覆盖面达到70%,全省1/3的乡镇和一批中心村建成规划科学、管理有序、整洁美观、风气良好的文明乡镇。争创“十星级文明农产”活动要常抓常新,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增强实效性。文明村的创建活动要与发展集体经济、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快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圈步伐紧密结合起来.经济发达的地方要率先建成一批高标准的“明星村”、“示范村”。开展“文明走廊”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四沿”地区(沿江、沿路、沿边、沿城)。逐步建成四大“文明走廊”(宜黄、汉十、京九、京珠)。充分发挥武汉等大城市的示范辐射、县城的中心带动作用、小城镇的纽带桥梁作用和文明单位的帮扶作用,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共建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刹三风、树新风”集中治理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打击宗族房头势力。坚持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原则,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