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加强残疾妇女职业技能培训。
8.指导、督促用工单位在劳动管理和分配制度上,落实男女平等原则,在工作岗位安排上不得歧视妇女,不得降低妇女的劳动报酬。缩小男女收入差距。
9.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把女职工劳动保护纳入劳动合同和安全生产管理中,并作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
10.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及时依法纠正和处理。
11.制定特殊扶持政策,重点关注贫困妇女,提高贫困妇女经济收入。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扶贫项目,发展面向贫困妇女的扶贫经济实体。
二、妇女参与决策及管理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要各配有1名以上女干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至少配有1名女干部并争取各配1名女干部。争取省、地级以上市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各配1名以上女干部。
--省、地级以上市党政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其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领导班子要首先选配。
--省、地级以上市党政机关中45岁以下的厅局级女干部、35岁以下的处级女干部在同级干部中的数量要逐步增加。担任正职和重要岗位职务的女干部要有所增加。
2.加强女干部队伍和后备女干部队伍建设
--全省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比例逐步提高。
--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比例应分别不低于10%、15%、20%。省、地级以上市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女干部也要达到一定数量。
3.提高社会各领域决策层和管理层女干部比例
--女性较集中的部门、行业管理层中女性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4.提高妇女参与基层事务的水平
--职工代表中女性应占一定比例。
--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策略与措施
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社会对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提高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在制定影响妇女生存、发展的方针政策,决策涉及妇女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听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意见。
3.完善平等竞争机制,为妇女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促进杰出妇女进入决策层和管理层。健全监督机制,切实贯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保障干部在选拔、聘用及晋升和公务员录用时女性不受歧视。企事业单位招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得对女性应聘者提高标准,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女性,聘用合同中不得含有性别歧视的内容。
4.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加强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掌握一批能够担任正职和近期可进班子的女后备干部名单。选拔女干部时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干部,对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注意选拔年纪较轻、知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女干部,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5.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积极落实有关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扩大基层女干部来源。在市、县、乡镇机构改革中,注意保持女干部队伍相对稳定。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为培养选拔女干部打好基础。
6.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女干部理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中,保证女性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培训教育机会,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推动女干部参加学历培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女干部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县(处)级以上女干部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
7.鼓励女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提高职工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代表比例应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注意发现和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决策层、管理层、领导层中女性成员的比例。
8.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和竞争能力,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竞争。完善选举机制,鼓励妇女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扩大基层事务民主公开,鼓励妇女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保障妇女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妇代会主任要进入村(居)民委员会。
三、妇女与教育
目标与指标
1.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2005年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2005年初中女生毛入学率达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5%以下,到2010年初中女生辍学率在1.5%以下。
--流动人口中的女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残疾女童的入学率2005年达到90%,2010年达到95%。
2.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2005年达68%,2010年达85%。
--女生高中毛入学率2005年达到63%左右,2010年达到83%左右。大中城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扫除妇女文盲
--成人妇女识字率达90%以上,其中青壮年妇女识字率达99%左右。
4.提高高等教育在校女生的比例,不断减少男女生比例的差距
--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
--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女性比例。
5.提高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缩短男女受教育差距
6.大力发展妇女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