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投入方面,配合科技体制改革,将财政资金集中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发项目上,增加对科普教育的投入。继续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繁荣首都文化事业。全力支持申奥工作,保证各项资金需要。继续增加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首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大全民体育健身的资金投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保护文明古都风貌。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支持首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调整和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根据北京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点支持“科技兴农”,提高郊区农业科技含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贯彻富裕农民的各项政策。支持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四是大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首都城市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财力可能,在扩大预算内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改进投入方式,不断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建设投入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评审制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研究、落实环保资金协调配套使用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各种污染源的防治及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增加城区绿化面积,支持“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改善首都生态环境,逐步实现首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六是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积极探索,逐步理顺城市公用事业补贴价格,优化补贴结构,完善补贴办法,加强监督管理,有效控制补贴规模,建立一个补贴规模适当、补贴结构相对合理、补贴方法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的城市公用事业补贴机制,支持首都城市公用事业健康发展。
七是支持中西部开发。发挥首都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开发建设。
6.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保预算管理
“十五”时期,我市要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首都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工作目标,财政必须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一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力度。
根据财力可能,逐步提高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在预算中足额安排社会保障支出,确保各类社会保障对象按时足额地领取各项补助,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要积极支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相关配套改革,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相关机制,在“十五”期间,要建立稳定、可靠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并继续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