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九五”时期是我市确立并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其性质由最初的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投资环境恶化;在国内,金融危机带来了外贸出口下降、外商投资减少等一系列十分不利的影响,国民经济承受着经济增速趋缓、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九五”后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力发展“首都经济”,以改革促发展,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经济年均递增10%,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显现,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我市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已历史性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二)财政收支运行平稳
“九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地方财政收支均保持较快增长。
首先,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九五”期间,由于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不断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有步骤地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我市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了很好的增长势头,从1996年的150.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42.4亿元,年均递增22.73%。
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持续增长,保证了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1996-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支出)从187.45亿元,增加到441.23亿元,年均递增23.86%。
(三)财政改革顺利推进
“九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为财政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更加明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财政工作按照“振兴财政”的总体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在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政府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得到重大转变。“九五”时期,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研究财政问题、制定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积极探索新的理财思路,理财观念向发展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整体经济实力转变;理财方式逐步向细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转变;理财渠道开始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转变。
二是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坚持“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重点保证了教育、;科技等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大力支持我市经济结构和行业布局的调整,不断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采取多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认真贯彻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支出力度,健全首都城市功能。全面贯彻各项支农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资力度,贯彻富裕农民政策,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加大支出力度,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政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军队、武警、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的决策,保障了这些部门的经费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办法,促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建立偿债基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了首都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