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农耕技术行动。调整种植结构,改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畜牧业。优化作物品种布局,扩大旱地“宽厢带植三熟四作”新种植模式,实现多熟、高产、高效;将抗旱耐瘠作物引入耕作制度,从品种选用上趋利避害。挖掘土地气候资源潜力,开发晚秋生产,确保多种多收。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栽培,以及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固定厢沟双免耕栽培新技术。
2.推广良种减灾行动。各地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向市场,突出优势,从战略高度,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在确保全省粮食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对无水源保证的“望天田”,应改种抗旱能力强、经济收益高的优质林果树和各种优质饲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是抗灾增收的有效措施,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增添新的措施,促进全省畜牧业上新台阶。选育、繁殖和推广优质、高产、抗害、耐瘠作物良种,在农业生产上保持90%以上的良种化。同时因地制宜培育、引进和推广抗病、抗旱、抗涝的经济作物和各种禽畜优良新品种。
3.生态农业建设行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科学处理农业与生态的关系,推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保护害虫天敌,减少农药用量;推行农畜产品的循环利用,变废物为有用之物;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多次增值。
(三)生物生态减灾对策。
1.林业生态建设行动。保护天然林资源,人工造林106.6万公顷,飞播造林130.2万公顷,封山育林81万公顷,常年管护森林1923.4万公顷。以盆中地区及盆周山区为重点,退耕还林还草105.3万公顷,完成荒山造林105.4万公顷。完善已建自然保护区,新建34个自然保护区,维持生物多样化。新增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县54个。治理沙化退化草地200万公顷,提高产草量10%;保护好湿地资源。
2.控制有害生物行动。利用病、虫、鼠的自然天敌,控制和减轻灾害;进一步拓宽生物防治领域,建立相关产业,扩大应用范围。运用营林技术,控制森林病虫。营造混交林,改造单纯林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林,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区卫生条件。加强动植物检吱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控制病虫害爆发流行,使综合防治覆盖率达80%以上。
3.应用生物技术行动。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垃圾和废物,推广甲烷发酵法、泥封堆肥法、秸杆氨化法等,变废为宝;坚持推广沼气生产,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