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一)灾害成因。
  1.地形地质条件影响。盆地区红色岩层易于风化、侵蚀,产生水土流失。盆周山区及川西高山高原区地质条件复杂,活动性断裂带广布,震灾相对集中,山地灾害多发。盆地地形条件利于洪水汇集,往往导致泛滥成灾。
  2.季风气候影响。四川地处内陆,季风进退的强度、时限差异,是旱洪灾害的主因。季风来临的迟早强弱,造成年际间的气候异常,并由此引发灾害。
  3.大环境异常影响。四川自然灾害的出现,与全球环境的变异存在一定关联。如气象灾害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有关;而环境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的发生,又多由气象灾害所诱发。
  4.人类行为影响。自然界演绎了灾害累积过程,而灾害的爆发,则有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等条件的促进。人类活动加剧,资源消耗加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失调,都会导致原有灾害加重,新的灾害抬头。毁林开荒,围堤造田,乱排三废,滥采乱挖,则加剧了环境灾害。
  (二)灾害特点。
  1.区域性。省内主要自然灾害多具有一定区域性。在旱洪灾害方面,一般有东旱西涝的特征。盆地区东部伏旱常见,西部洪涝多发,中部则早洪交错。地质地震灾害以川西为多。
  2.连锁性。洪旱往往有先后迭出现象。洪涝常带来泥石流、滑坡及疫病流行等次生灾害;干旱易于导致林火;地震往往诱发山地灾害。
  3.成组性。历史上常有连续几年的干旱年组或洪涝年组;干旱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出现;洪峰年内也会出现多次。
  4.周期性。据历史资料分析,盆地区大旱灾有36年、57年等周期;大洪灾亦有38年、90年等周期。建国以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5-10年就会出现一次。泥石流暴发周期则有11年、35年、45年等。7级地震平均13年发生一次。
  (三)发展趋势。旱涝灾害近年来日趋严重,但干旱年与洪涝年的出现并不同步。根据全球地震活动背景,当前正处于地震活跃期内,川西存在着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随着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加广泛。
  三、减灾成效
  (一)减灾工作。建立全省救灾机构,发挥政府职能。自1989年省政府救灾办公室成立后,各市、地、州和部分县、区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救灾办公室,与各有关专业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全省性的三级减灾组织体系,使全省减灾工作进入系统化的轨道。在减灾工作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及时分析和预测当年“五情”(雨情、农情、水情、震情、灾情),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气象局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建立了各单灾种的监测预报体系,气象、水文、地震、林火、病虫害方面的台、站,基本上覆盖全省,应用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行科技减灾。逐步增加减灾资金的投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财政及中央拨付救灾款项,每年在1亿元左右。
  (二)成效显著。重视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以水利为中心的减灾工程。现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9万多处,江河堤防2760公里,护岸1059公里,对减轻水旱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137万公顷,种草12.9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在全面实施天保工程的同时,广泛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每年成片造林平均为27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24.2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快了排、灌、渠系建设,累计建成排、灌渠道7.5万公里、蓄水池35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土173.7万公顷,使中低产耕地占全省耕地的比例由1989年前的83%下降至2000年的57%,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人工降雨、防雹和护林防灾方面,工作成效也很显著。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