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洪涝。洪涝多由暴雨引发,一般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常年5-9月均有发生,以盛夏7、8月最为集中。历年因洪涝造成的作物受灾面积占栽种面积的25.2%。洪水对滨河耕地及城镇公共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产生重大危害,并引发山地灾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秋绵雨是四川气候特点之一,对农业生产影响也较大。
3.低温冻害。低温冻害在大春作物生长季节的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严重年可造成农业减产或减收。霜冻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造成青苗、牲畜受冻死亡,冬羔成活率低;早春和晚秋霜冻对小春生产、牧草生产和牲畜育肥威胁很大。风雪灾害对川西牧业生产存在严重影响。冰雹灾害亦以川西较多。
(二)环境灾害。
1.水土流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2.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的45.9%,形势较为严峻,特别在盆地区更为突出。
2.土地退化。全省土地退化面积占总土地的23.1%,以轻度荒漠化为主,川西地区较为突出。
3.环境污染。省内环境污染,主要源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未经处理排放;其次源于化肥、农药的残留。现全省有8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以沱江最为严重。绵阳、自贡、泸州、乐山、宜宾、南充等市酸雨频率较高。全省农田受污染的面积达66.7万公顷。
(三)地质灾害。
1.山地灾害。川西南山地是泥石流多发区;崩塌、滑坡灾害遍及全省山地和丘陵。当过程雨量在50-100毫米或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时将加重发生。山地灾害虽属局部灾害,但对人民生命财产及交通运输危害严重。
2.地震灾害。四川地震多发生在东经105°以西地区的鲜水河、龙门山及安宁河、则木河等断裂带。20世纪全省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其中7-7.9级大地震8次。
(四)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鼠害种类繁多,发生面广,近年有日趋严重之势,每年达1300多万公顷次,比“八五”期间增加30%以上。建国以来,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1024.9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森林面积的87.4%,主要病虫现已达42种。草原鼠害成灾,年发生面积超过340万公顷,占牧区草地面积的20.5%。
(五)林火灾害。由于树种单一,单层林多。干旱季节易发生森林火灾,川西南为高发区。建国以来,累计发生森林火灾4.65万次,毁林87.3万公顷。
二、灾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