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乡镇企业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0.5:64:35.5;初步实现区域布局合理,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名优新特产品和品牌优势;建立起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结构体系。
三、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关中要发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区位优势,围绕高新技术、果业、旅游和装备工业发展相关配套企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建筑建材业;突出发展果品、粮油的加工、储存、包装、运输、销售,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城乡人民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陕北要围绕能源重化工基地项目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发展能源、化工、建筑建材业、生态农业、支农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围绕果业、薯类、杂粮、皮毛等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种养加一体化产业格局。
陕南要立足当地较为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发展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系列产品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采矿、选矿、化学原料工业以及水泥、板材及其它建材业。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乡镇企业小区,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
四、加强带动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带动第一产业要依托当地资源,积极发展企业化经营的林场、牧场、农场,发展优质无菌种苗及药用、生物化工用植物,发展无污染蔬菜、名优新特水果、花木草坪及特种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等,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占市场。
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以采矿及矿产加工为主的能源、建材、原材料和化学工业;为大工业配套的机电制造业;为城乡人民生活及农业生产服务的生活必需品、小商品和支农产品的生产。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积极配合大中型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为其新上的项目实施配套和发展相关产业;在其退出的领域,主动进取,填补空缺,拓展发展空间。坚决淘汰一批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和落后产品,坚决制止市场饱和的重复项目建设,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名牌产品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