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市场信息体系不够完善。
三、目标和措施
“十五”期间,前三年,全省蔬菜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大省;“十五”末使蔬菜业发展成为种植业中带动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
1、调整种植结构。
面向市场,提高设施菜比重,扩大深冬菜、错季菜、精特莱总量。
引进优良品种,扩大名牌产品种植面积,推广工厂育苗,改造旧式温室,发展食用菌、芦笋等新兴产业,使六大主产区各具特色。
今年,省重点抓好永年、张北等12个示范县的100万亩中心示范区,全面推进综合配套建设。
2、发展无公害生产。
省重点建设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1个设区市各建一个农产品质量监测站或中心,各县重点完善产地自检,其中60个蔬菜大县建立以速测为主的质检站,形成完备的省、市、县三级蔬菜质量监控体系。
今年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地方性标准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的70%,产地自检抽测率达到70%,三年内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3、延伸蔬菜产业链。
围绕增强储藏保鲜和精深加工能力,着力培育徐水绿苑、承德光大等一批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
加快徐水西红柿、遵化盐渍菜、承德错季莱等基地建设,推广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4、完善市场体系。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国家级定点市场申报。
把永年、石家庄、定州、乐亭4个市场建成面向全国的区域中心批发市场。
在张家口、承德两市各培育一个较大型的区域中心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12个省、市级配送中心。
附件3. 果品业发展意见
一、优势
1、果品大省。
现有果树树种103个、品种1000多个。果树总面积1988万亩,居全国
第二位。果品总产量68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梨、红枣、板栗、桃、柿子、杏扁
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核桃、苹果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2、有一批名优产品。
现有“富岗”苹果等名牌产品50多个。
河北鸭梨、京东板栗、红枣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盛誉。
3、市场广阔。
据预测,今后国际市场果品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国内市场尚有300亿公斤的需求空间。
二、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2、树种、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3、商品化处理和贮运设施落后,深加工能力不足。
三、目标和措施
“十五”期间,重点抓好20家龙型经济组织建设,带动基地1700万亩,果品业龙型经济年产值达到220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800元以上。
1、加快结构调整。
实施良种工程和名牌战略,推广无公害、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
重点发展:
浅山丘陵优质苹果。
平原沙地优质梨。
太行山区优质大枣、核桃、柿子。
黑龙港地区金丝小枣、冬枣。
燕山山区板栗。
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地区优质葡萄。
冀西北地区仁用杏。
京沈、京深高速路两侧设施果、时令果。逐步形成八大果品经济带。
2、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重点培育露露、长城、莽源等6家加工型龙头企业,新增果品加工能力41万吨,木材加工能力4万立方米。
扶持河北天丰、辛集天华等6家出口型龙头企业,新增气调贮藏能力12万吨、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0条。
抓好冀东果菜、富岗集团等8个市场及销售龙型经济组织建设,新增市场交易能力380万吨。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果树高效科技示范园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成立果品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
加快省果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重点市、县也要建立相应机构。
大力发展果农协会、果品经纪人队伍、民间中介服务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果品生产组织化程度。
完善政策、资金扶持体系,对扶持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附件4. 食品加工业发展意见
一、优势
1、拥有一批龙头企业。
三鹿奶粉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华龙方便面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2位。
露露、旭日跻身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
2、拥有一批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