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社区建设,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切实推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当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重点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对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结合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和公益性服务的需求,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社区工作岗位。继续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经济实体,特别是以个体、私营等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社区就业要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分工合作、街道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工作局面。劳动保障部门要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社区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发展规划,完善各项再就业政策措施,加强对社区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制定并实施社区就业人员参加和接续社会保险的办法;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把社区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增加社区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财政、建设、工商、税务、银行、卫生、环保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社区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优惠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工会、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优势,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鼓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兴办托幼托老、家政服务等实体。
(二)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对特困就业人员实行托底援助。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在推进社区就业时特别注意加大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公益性劳动岗位开发力度,实行统一管理。公益性劳动岗位主要用于城镇失业6个月以上人员和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形成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特别是下岗女工)以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要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建公益性劳动组织,招用人员须经劳动保障、民政部门确认。公益性劳动岗位开发和管理的具体办法及组织实施,由环保、交通、城建、物业管理、公安等部门负责,每年都要开发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岗位。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