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森林、草原防火减灾体系
1、建立全省森林、草原消防指挥支持子体系。建设或完善省、地市和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县级单位防火指挥中心,建成讯息传递网络、扑火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森林、草原防火数据库。
2、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险预报和火情监测子体系。
(1)依托农业信息遥感中心,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报制度,在防火期定期发布火险等级预报。
(2)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网络。一是实行卫星遥感监测讯息联网;二是陕北、关中地区对108个森林了望台和24个草原了望台进行改建和完善,监测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是建立和完善主要山口要道地面检查巡护网,草原防火重点县建立地面专业巡护队,监测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建设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计划在91个森林防火重点县级单位成立和装备104个森林消防队,在14个草原防火重点县成立14个季节性专业防火队和30个半专业防火队,形成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格局。
4、继续实施防火阻隔工程项目。在林区坚持成片造林和防火带同步建设,对1万公顷以上的成片针叶纯林区都要开设防火阻隔带,更新、改造原阻隔带;在榆林北六县草原连片地带开设宽30米、长40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以提高防火效果。
5、研制高效森林灭火弹及其发射装置和重点林区火情监测设备,提高防火扑火科技水平。
(五)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减灾体系
(1)农作物重点病虫害监测预警项目
“十五”期间建成省级病虫害监控中心(包括应用GPS技术的蝗虫监控系统),改建和新建37个国家级区域性监测站;2010年前完成77个省级区域监测站建设,使病虫监测网覆盖全省范围,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络。
(2)重大病虫害预防控制项目
“十五”期间,在突发性、迁飞性和大区域流行病虫害频繁发生区建立4个国家级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在主要粮、棉、果树、蔬菜产区建立3000个(乡、村、组)统防服务队;在2010年前再建立1000个这样的服务队伍,对突发性病虫害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
(3)植物检疫防疫项目
建立省级TCK检疫处理中心、10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和4个国外引种隔离试种观测场,加强检疫检验工作,封锁控制省内已发生的检疫病虫草害。
(4)建立省级区域性农药质量监测中心和10个地市农药残留分析室及10个果品农药残留速测点,承担市场农药质量检查与农药残留分析、治理工作。
(5)绿色农产品示范项目:建立15个省级无农药污染示范园区(其中无农药污染、无检疫对象蔬菜控害示范园区5个,水果控害示范园区10个),配套建设相关农药安全使用及残留检测设施,促进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生产。
(6)建设“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研发中心,研究开发新产品,使全省“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使用率“十五”期间达到20%以上,2010年达到50%。
(六)森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减灾体系
1、森林病虫害防治减灾子体系
(1)森林病虫防治项目
①建立、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对现有250个病虫害测报站(点)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对30多种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种群消长动态、发生趋势实施监控,定期发布中长期预报。
②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十年内建成各地市级和50个县级标准站,承担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任务,使森防工作逐步标准化、规范化。
③贯彻执行《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以地市、县标准站为主,配备和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抓好种苗、木材、花卉、果品、竹材、中药材及其他林副产品的产地、调运、市场检疫工作。
(2)以主要病虫害为对象,实施专项防治。
针对危险性强和危害面积大的美国白蛾、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林木鼠害,按照总体推进,分级实施的原则,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科学有效地原则,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科学有效地防治。“十五”期间根约白蛾虫害。
①建立无检疫对象苗圃150个(已建成4个,2005年前建80个),按照营造多树种、多形式混交林的要求,培育良种壮苗,逐步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②对大面积发生的森林病虫害发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对突发性森林病虫害,配置轻型银燕飞机,进行集中突击治理,遏制其传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