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1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10年前全面完成。
陕南秦巴山区的山地灾害是目前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由省防汛指挥部牵头,防汛办和防滑办共同负责,从今年起,集中安排山地灾害危害区普查鉴定工作,对现有可能受害的居民点和基础设施是否在危险区全面予以鉴定。凡在危险区的要填图标示并提出防灾对策,予以实施。这项工作力争二至三年完成。普查鉴定工作应尽可能同各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相结合,以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由专业队伍与当地乡(镇)村联合实施。发现隐患点即由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安排专人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监测;重要隐患点还要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监测,并制定防灾预案。本着地质灾害调查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结合、同步进行的原则,到2010年,对各地查出的所有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监测责任人,明确监测责任和要求,形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由各级防滑办专门配备仪器设备,固定专业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掌握其活动规律,研究灾害预报方法和技术指标。在2005年前,重点对陕南大面积崩塌、滑坡灾害和关中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进行监测。到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危重灾害点专业监测网络。
(3)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今后两年内,在完善充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七个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同时,再新建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各地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为辅助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建立每年汛前进行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的制度;对突发险情要迅速鉴定,提出处理对策。
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采用GI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001年底,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主要地质灾害动态信息查询服务。
2003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系统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查询系统。
2005年底,建成相对完善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使公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同时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4、实施地质灾害危险区迁安工程。对现有滑坡灾害危险区的8万多居民和相应的有关设施,由当地政府负责进行搬迁,2005年前迁出70%,2010年前迁完。
5、抓好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勘查治理工作。依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选择有重大险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根据勘查的结论开展综合治理。近期除继续抓好国家立项的临潼骊山、宝鸡北坡滑坡治理工程外,对已开展了勘查的宜君县城、略阳县城、延安宝塔山滑坡逐步实施治理工程,争取2005年前完成。同时,分批开展紫阳、旬阳、石泉、岚皋县城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勘查和治理,2010年前完成。
6、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研究
对我省较难治理的地裂缝、地质沉降等地质灾害,加强防治技术和方法的综合研究,尽快拿出成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治理方案。
在西安建立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监测中心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减灾实验研究,制定减灾措施。
对陕北、渭北黄土崩塌和主要煤矿采空区的地面塌陷灾害,在搞好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减灾综合研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灾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人工影响天气减灾体系
本着建立基地,形成体系,合理覆盖,有效指挥的原则,计划建设以下项目:
1、建设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飞机增雨(雪)基地,各基地主要建设飞机增雨(雪)自动催化系统、基地至地区分中心至省人影指挥中心的通信网和地面探测装置,设立或加密雨量观测网。关中基地还计划引进美国PMS云物理机载探测系统,建设机载图形图像传输系统。
2、建立完善陕北、渭北和陕南地面增雨(雪)、防雹系统。各系统的建设内容,一是普及推广WR-1B火箭防雹增雨作业子系统,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七高炮增雨(雪)、防雹作业子系统。三是建立地面燃烧碘化银发生炉播撒子系统(分别在白于山区和秦巴山区布设),并增建地面探测装置。
3、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省、地市、县三级飞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指挥系统以及建立雷达、数值模式相结合的防雹预警系统,保障实施有效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