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2)到2010年全省有一半耕地(约3000万亩)的抗旱能力达到抗御一般干旱(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干旱30天)标准;其中有三分之二(约2000万亩)达到抗御大旱(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连续干旱50天)标准。至2005年时,各类抗旱能力耕地达标比例应分别为2010年任务的70%以上。
  (3)大中城市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要求,小城镇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实时化、网络化;初步建立全省地震预报指标体系,提高地震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储备充足,能够迅速运达地震灾区。
  (4)今后三年内完成对秦巴山区山地灾害多发区的城乡居民点和各类基础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对危险区居民和设施制定避险或减灾对策并予以实施。以后遭遇上述灾害应不再发生人员伤亡,不造成大的损失。2010年前将现有滑坡危险区8万居民全部迁到安全区,并抓好陕北渭北黄土崩塌和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危险区的鉴定和灾害防治,基本消除死人毁物事故。同时,抓好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5)农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一般发生年不成灾,超常发生年有对策,不造成大的为害。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完善,运转正常,人工增雨(雪)初显成效。到2005年,年人工增雨5-10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到50%左右。到2010年,年人工增雨10-15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80%左右,发生雹灾基本不造成大的为害。
  (7)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完备,监测手段完善,交通通信畅通,工作体系健全,扑救队伍训练有素,管理制度严密,基本杜绝人为森林、草原火灾。对由于不可抗御因素发生的森林、草原火灾亦要早有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扑救,早消灭,不发生大的损失。
  (8)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到2005年使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度60%以上,到2010年治理度达到90%,年流失泥沙总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三、分区规划布局
  我省各地气候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差异悬殊。必须针对各地的主要灾害,分别确定减灾重点、减灾目标和规划减灾措施。
  (一)陕南秦巴山地区:本区范围包括秦岭、巴山山区的全部地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1、山地灾害是本区的首要灾害,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公里。应用山地灾害综合防治课题成果,对可能发生山地灾害地域所有居民点和建筑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制定和实施避险减灾对策,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汉江以及嘉陵江、丹江等其它河流沿岸易遭洪水袭击,以城镇防洪为重点,着力抓好以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逐步达到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同时抓好汉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库防洪调度及流域水文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
  3、秦巴山区天然森林面积较大,是我省主要天然林区,要抓好森林管护、防治病虫害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安全。
  4、干旱、水土流失、滑坡、冰雹、农业病虫害等灾害在本区也时有发生,此外,历史上还发生过地震灾害。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兴水治旱、水土保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防震、防治滑坡及农业病虫害等工作,减轻灾害损失。
  (二)关中川道平原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里经济发达,城镇密布,人口密集,是著名的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所在地,又是全省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1、黄河、渭河干流及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威胁相当严重,是全省防洪的重点地带,要按照规范规定设防标准,抓好河道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搞好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居住地区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及干流洪水跟踪观测系统建设。同时在渭、泾、洛三河上游选址建设水库,开发水源,拦蓄迳流,削减洪峰。另外还要抓好渭河、黄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做到遭遇设防水无灾害,发生超标洪水有对策,努力化解洪水灾害威胁。
  2、干旱是本区又一重大威胁,必须抓好兴水治旱工程建设,改善城镇供水状况,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城乡供水和农田抗旱能力。
  3、加强工程抗震设防达标建设,全面提高地震监控能力,使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阎良、杨凌等重要城市(镇)达到防御中强地震的能力;遇到大震也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抢救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