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抓了非工程措施救灾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所增强。加强了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高了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进行了灾害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迅速传递。注意抓了灾害防救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增强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4、注意发挥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抓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强了减灾效果。另一方面针对防灾减灾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如年度灾情、山地灾害、黄土崩塌、渭河中下游突发性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重点难题,及时选立课题,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应用科技成果,提高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水平。
5、开展了国内国际合作活动。配合联合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成立了灾害防御社会团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团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的有关工作和交流活动,推进了相互交流与合作,一批工作人员得到培训,一批防灾减灾合作项目得到实施。
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并且为今后进一步搞好防灾减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1、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关系经济、社会大局和每个人切身安危的防灾减灾工作,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干部、群众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比较薄弱,警觉性低,责任感差,难以自觉遂行防灾减灾工作任务。
2、工作安排位次偏后。不少地方仅把防灾减灾工作当作一项应急性任务,在十分紧急时突击抓一下,事过之后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或当作业务部门的事,折转了之,以致防灾减灾工作缺乏总体的长远的安排部署,长期处于临时应急的被动局面。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是:设防标准低,配套差,不成体系;工程数量少,质量差,形不成达标的抗灾能力;工程技术标准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防灾减灾效果。
4、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甚至一些常规科技成果也往往迟迟推广不开,以致贻误时机,酿成沉痛后果。
5、经费投入不足,不能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扭转。
二、十年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宗旨,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深入宣传教育,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大力增加投入,采用多种措施,实行综合防治,努力减轻灾害威胁,构筑安全屏障,保障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同步进行。
(2)防灾减灾工作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综合防治,提高整体防灾减灾效果。
(4)统一领导,统筹规划,部门明确分工,地方分级负责,建立完善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首先着重加强对主要灾害和重点受灾区域的防治。
(6)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十年内,我省防灾减灾工作总的奋斗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御和治理措施,使各主要灾种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减灾效果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明显下降。按中等灾害年水平考量,到2005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10%以上,人员伤亡数减少1/3以上。到2010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30%,人员伤亡数减少50%以上。各主要灾种的减灾目标分别是:
(1)防御洪水、涝、渍等灾害能力到2005年,使中等以上城市的城防河段和其它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到2010年,全省重点河流的所有设防河段和一般河流的重点河段及地域全部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届时遭遇设防标准暴雨、洪水,原则上不致灾。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做到防御有对策,应急有方案,力争不发生人员死亡事故,并尽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