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三)水产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含加工)。水产品总产量计划360万吨,比2000年增长7.5%,初步实现由海洋与渔业资源大省向海洋与渔业强省的转变。
  2.调整方向。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发展方针,在发展养殖、捕捞的同时,加速发展加工业。在捕捞养殖中,要加大水产养殖的比重,水产养殖结构由传统的常规粗放式养殖向名特优新海珍品集约化养殖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渔业调整,水产品加工结构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调整,水产经营结构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整;要坚持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沿海6市(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以大连为龙头,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扇贝、对虾、大菱鲆、牙鲆等海珍品,大力发展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加快开发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增殖,建设海上农牧场。中部5市(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铁岭)以沈阳、盘锦为龙头,重点发展鲤鱼、鲫鱼、鲢鱼、河蟹等养殖品种,大力发展池塘养鱼,稻田渔业,建设淡水商品鱼基地。东部山区和辽西4市(本溪、抚顺、阜新、朝阳)以本溪为龙头,重点发展鲑鳟鱼、三文鱼系列,大力开发冷泉养殖、水库养鱼和网箱养鱼,发展山区特色渔业。
  3.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重点抓好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养殖。海珍品产量由2000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0万吨。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养殖总规模要由2000年的2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万平方米。二是要压缩近海捕捞,开发远洋渔业,由过洋性远洋渔业生产向大洋性公海捕捞转移,特别要加快发展超低温金枪鱼钓生产。三是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增养殖力度,继续搞好黄海北部对虾增殖放流工作。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型渔业,包括海上、水上旅游观光业、垂钓业、水产餐饮业和观赏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四)林业
  1.调整目标。“十五”期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要由现在的7100万亩达到77(10万亩,活立木蓄积由2亿立方米达到2.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0.95%达到35%。到2005年全省植树28亿株,人工造林合格面积100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000万亩,退耕还林300万亩,有效遏制辽西生态恶化,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水平。
  2.调整方向。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实行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达到60%左右,商品林达到40%左右。形成东部水源涵养用材林区、西北部生态经济林区、中部农防林南部海防林和经济林区的格局。
  3.工作重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13个市62个县(市、区),实现新增有林面积550万亩。东部水源涵养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7个市32个县(市、区),完成建设任务1240万亩。绿色通道工程,实现全省乡级以上公路、大小河流及铁路两翼绿化率达到90%以上。退耕还林(草)工程,以辽西北10个县(市、区)为重点,全省完成退耕还林(草)300万亩;中部农田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锦州、阜新、丹东、铁岭9个市33个平原型和低丘平原型的县(市、区),完成平原绿化造林238万亩。商品林基地建设,在全省建设以杨树为主的速生林基地200万亩,以干果为主的经济林200万亩,改扩建良种基地12万亩;示范区建设,建设浑河上游林业生态工程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127万亩;岫岩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8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25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8.1万亩;辽西生态经济型林业示范区,完成建设任务7.5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