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必须坚持科技先行,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质量效益原则。通过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追求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有所为,就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有所不为,就是舍弃不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避免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尊重群众意愿原则。要坚持群众路线,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通过信息引导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地调整产业和品种结构。
可持续发展原则。结构调整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效益,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均衡发展原则。在加快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扶贫济困与增强其造血功能并重,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目标、方向及重点
按照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农业结构现状,确定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27.4:52.5:20.1调整为13:55:32,农林牧渔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47.6:2.1:31.4:18.9调整为40:2.5:40:17.5,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为70:3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00万人,比2000年增加2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到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增加值3060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20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一)种植业
1.调整目标。到200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达到2.1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7万吨;烤烟产量稳定在5万吨;蔬菜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450万吨。农产品加工进入市场的份额要在4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调整方向。辽南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调减粮食生产,发展特色菜、花、果生产,加强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强优质稻米、专用玉米、优质蔬菜、优质葡萄、南果梨5大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努力扩大反季节设施生产规模;辽北地区要适当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建立优质稳产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发优质大豆和保护地蔬菜生产;辽东地区要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食用菌、山野菜、柞蚕、中药材和草莓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辽西地区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重点搞好优质水果、优质小麦和保护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杂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
3.工作重点。“十五”期间,我省种植业生产要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为突破口,以园艺作物(水果、蔬菜等)内涵挖潜为增长点,以发展饲料作物为补充。在作物内部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上质量、创名牌、抢市场、增效益,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要积极发展园区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加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大“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推动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