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其制定的有关预算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及时报送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可以决定听取专题报告,提出询问、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或者要求本级人民政府责成审查机关进行审计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结果。
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确需对当年预算收入超收部分作当年支出安排时,应当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偿还陈欠以及安排法定和政策性支出。属于偿还陈欠以及安排法定和政策性支出的,应当将使用方案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属于用于重大自然灾害救灾或者应付突出事件支出的,应当将使用情况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 在本级预算执行中遇有一列情况之一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预计年度一般预算收入减少额超过预算额3%的;
(二)预计年度一般预算支出增加额超过预算额3%的;
(三)调增调减预算收支涉及科目超过预算科目30%以上的;
(四)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决议中强调确保的预算支出项目需要调减指标的;
(五)可能引起预算收支不平衡的。
第二十三条 预算需要进行调整的,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调整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县(区)人民政府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和实施办法,于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20日前报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初审,县(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进行研究,并将初审或者研究意见向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
(二)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及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初审或者研究意见后,作出是否同意预算调整的决议;
(三)预算调整决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执行,并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在预算执行中因上级政府追加、返还或者给予补助而引起的预算收支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但应当按季度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四章 决算的审批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第二季度审查和批准上年度本级决算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