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我省利用外资的吸引力。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清理和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外收费,重点解决“三乱”问题,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现有“三资”企业更好发展,起到“以外引外”的作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高效服务体系。
--加强外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坚持银行自主审贷,杜绝行政干预,按期偿还国外贷款。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动向,注意使用贷款结算币种结构,防范和减少汇率风险。
3.“走出去”
积极采取“走出去”的举措,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地、积极地以不同形式到境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扩大境外加工装配业务,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提高资本经营能力和企业经营效益。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
(七)科技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推进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
1.创新体系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设重点领域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积极支持在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为基础,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等知识创新基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2.研究开发
按照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针对我省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共性问题,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根据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力度。着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选育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组合我省汽车、钢铁、信息等产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军工研究所的科技开发优势,支撑现有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3.技术推广应用
围绕促进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围绕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切实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抓好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科学普及
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建立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体系。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湖北省科学素质工程”,提高全省国民科技素质。
5.体制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整体并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设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
(八)人才与教育
1.人才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保持人才总量增长,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布局。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素质、复合型的领导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素质工程。通过结构调整、继续教育等手段,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提高农业的人才密度,优化工业人才结构,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急需人才,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高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通过政策导向、市场配置等手段,优化人才增量,积极培养、引进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的高级研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熟悉国际惯例的法律、金融、会计、咨询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环境。改革人事人才管理制度,采取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围绕人才结构调整的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人才市场网络,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
2.教育
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加快教育改革,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盘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全国的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保持我省教育总体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巩固农村和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农科教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继续实施“512”工程,进一步调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全省高等教育在全国高教体系中的整体优势。重点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知名高水平大学。继续加大湖北大学等省属重点高校建设力度,争取2-3所成为国内知名高校。创办1-2所在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民办高校。继续完善一个中心城市设置一所本科院校、一所社区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布局。
--加快实施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城乡、并向全国辐射的教育信息系统。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格局。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走出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国有政办”的圈子,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与政府管理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改革考试制度。
(九)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1.人民生活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满足居民的各种服务性消费需求。加强城乡供水、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重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明确各类卫生机构的职责。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公私分立、医药分离、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发展模式。理顺卫生收费及补偿机制。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着力推动农村健康工程,扶持贫困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强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
2.劳动就业
--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和规范民间职业介绍机构,健全职业介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加快地方劳动力市场法规的制定,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形成法制健全、调控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实现国有企业被裁减人员直接进入失业保险和市场就业。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结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把新兴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就业增长点,作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扶持失业人员通过兴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使失业人员转向新的行业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