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加快城镇化的要求,大力加强城镇能源供应、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生态环境及防灾设施建设,重点搞好供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绿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农村电网、道路通达程度、安全饮用水、邮政通信及医疗、教育设施等方面取得进展。继续发展气象、测绘、档案等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为城乡建设和生产生活提供及时、准确、优质的信息与服务。
(四)城镇化
遵循经济和城镇发展规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初步形成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别性,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协调城乡利益关系,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户籍限制,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推动乡村与城市共同发
展。
--提升武汉市城市功能。优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强化提升作为华中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着力构建“五大工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和农业产业化新体系,带动省内其它区域发展,加强与其它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
--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实力。加快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扩大承载能力,增强整体实力,完善综合功能,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重视发展小城镇。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形成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镇,依托长江、汉江、清江、铁路及公路国道主干线发展中心城镇,边远区域发展“口子镇”的小城镇布局。健全小城镇功能,引导适宜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点,兴办各种服务业。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壮大发展城镇群。在各个等级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鄂东城镇群、三峡城镇群、江汉平原城镇群、鄂北城镇群,从整体上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
(五)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为目标,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省宽带、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络,突破性地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使信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信息资源
树立信息资源是重要生产要素的观点,加大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按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合理规划和开发信息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建成分层次、能满足各类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全省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健全公共信息网,加快武汉信息港和广播电视系统信息资源建设。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全省信息高速公路为目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宽带高速信息网和接入网。启动“数字湖北”工程。积极建设以SDH(光同步数字系统)为基础,并采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大容量光纤传输网,完善省级骨干传输网。大力发展接入网,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接入方式。扩大利用因特网,促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与发展。适时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网。以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化为方向,实施用户分配网的升级改造,加快电信本地网建设。加快政府专用网建设,建立公共服务网络和专业网。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我省具有优势的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的产业化,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抓好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以通信、光电子、新型元器件及网络产品为基础,以计算机、数字视听产品为补充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走生产集约化、产品系列化的规模经营之路,增强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开发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系统)、多媒体教育等优势领域软件,推进软件产业化。以互联网和网络服务为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面向居民生活与消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
4.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信息化步伐。
--在继续推进和完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重大信息工程的同时,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上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政府、法规、公告、办事程序、统计等信息发布的网络化。逐步提高我省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研制和开发适合家庭的新型信息产品,稳步推进家庭信息化。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采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ERP),智能化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等先进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武汉电子商务宽带网络平台,在金融、证券、商贸领域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
--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积极推进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发展、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审批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市场管理办法,制定信息安全分级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隐私权的保护。
(六)对外经济
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我省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进程,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大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力度,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层次,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1.对外贸易
--加速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向科贸、工贸、农贸、商贸一体化企业过渡,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
--努力拓展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充分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各国的贸易互惠条件,巩固、扩大美国、日本、东南亚、欧洲市场,努力开拓非洲、南美、俄罗斯、东欧等市场。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机电、船舶、纺织、服装、工艺品、精细化工、钢铁制品等产品出口。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的方针,加快发展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和产品出口,成为我省出口新的增长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出口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开放外贸经营权,推动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发展自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使之成为我省出口的主力,大力扶植民营、私营出口企业,形成全省出口主体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我省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加工贸易出口比例,有计划地建立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区。
2.利用外资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外资投向。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适度借用国外贷款。争取借用国外优惠贷款,适度借用中长期贷款,谨慎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严格控制借用短期贷款,优化外债结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化、环保、基础设施及高技术产业。引进先进和适用工业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开放、引导外资进入金融、商贸、旅游、信息、咨询、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造,促进外资与国有资产有效嫁接重组。
--积极开展BOT、项目融资、出让经营权、股权融资、证券融资等多种新的利用外资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境外上市,积极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我省优势区域和领域。重点吸引国际大财团、大公司投资。鼓励外商参与我省交通、通信、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