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文化娱乐业。加大广播、影视、演艺、文博、出版、档案等行业的改革力度,探索多种形式与途径,培育文化市场,使其发展成为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产业。
  体育健身业。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推进运动项目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推进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带动和引导社会对体育健身项目的投资,扩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培育、拓展和完善体育市场,扩大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
  房地产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住宅开发经营体系,培育、发展、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发展和推广物业管理,拓展银行住房金融信贷业务范围。
  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点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社区服务企业,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修理服务、托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
  金融保险业。扩大金融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稳步发展中小金融保险机构。规范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全省经济发展。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积极开展和扩大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途径。
  贸易流通业。加快贸易流通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流通企业。积极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货仓式商场等新型业态。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资本和产品联合,发展一体化经营。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新型业态。
  邮电通信服务业。积极推进邮电通信各种新业务及增值业务、智能业务的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加强邮政通信保障支持系统、现代化管理系统和智能系统建设,加快邮政通信网向信息网过渡。
  交通运输服务业。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和范围,逐步使综合运输体系向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综合物流方面发展。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建立集装箱联运系统。
  会展业。以武汉市、宜昌市为重点,充分利用特大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三峡工程的知名度及巨大影响,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各类文化艺术节,发展会展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
  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沿路产业经济带为支撑,以江汉平原为腹地,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鄂西地区及其它老、少、边、穷、库区的发展,完善“一点四面”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武汉市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国民经济整体起飞,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武汉城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对外辐射的龙头作用。
  2.沿江、沿路产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在构成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基础上,加快长江、汉江、清江、铁路干线、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尽快形成汽车、钢铁、电力、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和高技术产业经济带,兴起沿江、沿路城镇群,构筑全省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体系。
  3.“金三角”地区
  加快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金三角”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将“金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交通通信便利、产业优势显著、城乡有机融合的经济高地。调整、改造、提高区内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围绕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深度加工转化增值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农业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率先向富裕型生活迈进。
  4.“一点四面”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完善以武汉为中心,鄂东、鄂中南、鄂西北、鄂西南四大区域为四面的区域经济格局。鄂东发挥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基础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沿江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开发建设,形成以现代工业为主体,农业集约化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的经济区域;鄂中南发挥区位条件好、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综合优势,建成以现代农业、精细化工、磷化工和盐化工为主的优势产业区;鄂西南地区发挥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和服务三峡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区之一;鄂西北地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壮大汽车工业,大力开发林特资源和发展旅游业,建设神农架生态经济示范区,恩施州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酌情予以照顾。
  5.区域协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省域内各区域的经济技术协作与合作。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加强与省外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动。积极发展与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
  提升和强化现有优势,继续加大投入,保持适度超前发展。以建设交通大通道、构筑新的“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统一大电网的中心结点为目标,抓紧路网、电网、燃气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构筑公路、铁路、航空和管线通道,继续搞好水利设施建设,为我省经济腾飞奠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1.公路
  以“贯通、连接、升等、配套”为目标,构筑对内对外公路网,形成“外通内畅”、通达全省、辐射全国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的大通道。争取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左右,高速公路实现从武汉连通相邻省、市的省会城市和首府城市,省内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县(市)有接口。加快武汉大外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8个与国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的放射状出口通道。加快公路网改造升级,从武汉到市州及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高等级化,县乡通等级公路,村村基本通公路。加快客货站场的建设改造,适应公路运输现代化需要。
  2.水运
  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和逐步高速化为目标,重点抓好“三江一网”(长江、汉江、清江,江汉平原航道网)、三峡库区水运复建工程和重点港口建设,重铸我省“通江达海”的优势。
  3.铁路
  以推进境内铁路干线电气化,形成内外通畅、优质高效运输网为目标,充分发挥南北走向铁路主干线的重要作用,加快东西走向铁路的建设,构筑沿江铁路大通道,强化省域铁路在全国路网中的重要枢纽作用。
  4.航空
  提高航空在我省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等级,完善配套,扩大能力。重点建设干线机场,扩建支线机场,尽快将武汉天河机场建成国家枢纽机场。
  5.管道
  配合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加快长距离输油(气)管道建设,基本形成全省输油(气)管道网络。
  6.电力
  抓住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先实施的难得机遇,实现又一次电力大发展。加快汉江、清江梯级水电开发。配合三峡电力输送,实施高压网“落地工程”,积极消纳三峡电力。形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电力调度中心,继续开展配套火电站前期工作,进一步搞好城乡电网改造。提高人均用电水平,推进全省电气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川气东输”、“西气东输”的有利条件,优化我省燃料、原料结构。继续进行核电发展的规划论证工作。
  7.水利
  以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继续举全省之力参与、支持、服务三峡工程建设,重点抓好长江、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重点城市防洪和骨干排涝抗旱工程建设,抓好大型灌区改造、农村饮水、鄂西北山区蓄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城乡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积极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努力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8.城乡基础设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