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林业。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重点抓好生态林建设,适度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增加木质产品有效供给。突破性发展林特产业和产品,使名、特、优、新产品形成批量和产业。
  新兴农业。加快建设大中城市郊区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发展花卉产业、园艺农业、观赏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把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优势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抓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鼓励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资金、技术入股,兴办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农业高技术龙头企业,使之发展成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价格保护和服务、返利等多种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乡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饮料、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朝着工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联合,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产业层次。适应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商贸、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旅游、娱乐等服务业。
  开展资本营运,培植具有一定规模的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乡镇企业集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优化乡镇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2.工业、建筑业和高技术产业
  以提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化。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大集团、大公司,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培植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名牌产品,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要推广应用信息网络、计算机集成、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能源工业要推广应用洁净煤利用、电站烟气脱硫等新技术。原材料工业要推广应用先进选冶工艺、短流程工艺、节能低污染等先进技术。纺织工业要推广应用先进的后整理工艺等技术。
  汽车工业。重点发展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支持东风汽车集团与国外跨国公司实施全方位的战略性合作,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富康轿车主要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开发新车型,力争形成国际性品牌。载货车主要是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向轻、重两极发展。积极发展微型车,加快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双燃料车。增强汽车零部件产品为东风公司及国内主要整车集团的配套能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装备制造工业。加快抓好电工电器、基础机械及基础零部件三个行业的改组改造步伐,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抓住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机遇,支持大型电站锅炉及配套产品开发,形成输发电设备生产整体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数控重型和精密机床、大型宽台面双台联动及数控板材加工机械、数控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环保设备制造业。
  钢铁工业。重点支持武钢、冶钢、鄂钢发展,淘汰小电炉、小转炉、多火成材轧机等落后设备,关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加快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积极推进以高炉喷煤、连铸、连轧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以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到“十五”期末,武钢总体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板带生产基地。
  化学工业。继续稳定发展农用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适度发展石油化工。农用化工重点是对一批中小氮肥企业实施改造提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氮磷钾复合肥。磷化工重点是对小磷铵企业实施“三改四”、“三改六”改造工程。盐化工要充分发挥“盐碱”结合、热电结合的优势,扩大重质碱生产。
  建材工业。重点支持华新、葛洲坝、光化等大型水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按照“建大改小”的原则,对中小水泥企业实施改造,淘汰小立窑设备,关闭一批小水泥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以及节能、节地、高强、轻质、保温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
  轻纺工业。提高整体素质,增强骨干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以服装、棉纺织两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为重点,提高出口创汇水平。扩大鄂东服装走廊名牌服装产品市场占有率。棉纺能力控制在330万锭左右。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改造、提高、壮大造纸、轻工机械、卷烟等行业。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消费产品。
  --振兴建筑业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依托优势建筑企业,组建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整合省域内设计、施工、监理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机制,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市场导向、技术驱动、自主创新、开放引进、重点突破、总体跟进”的方针,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力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光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光通信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积极发展优势软件业,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有机肥、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发酵工程产品,形成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专用材料、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农膜母料等农用新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等新材料,壮大规模和实力。
  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快速原型技术、数控技术、传感技术,为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高技术产业布局。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步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鄂州-黄石-黄冈、荆门-荆州-宜昌、孝感-随州-襄樊-十堰为辐射线的“一点三线”的沿江高技术产业带。强化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优化配置区内外研发、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把大学科技园、海外学子创业园、软件园及南湖高科技农业园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建成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形成在中部地区具有显著优势,辐射全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突出军工科技和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促进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3.服务业
  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基础,以培育服务业发展主体和新兴优势服务业为重点,以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层次,逐步形成机制灵活、结构合理、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旅游业。按照突出城市、依托干线、巩固区域、形成网络的总体思路,以武汉为龙头,宜昌、十堰为重点,形成“一圈三区”(即武汉都市旅游圈,大三峡、民俗风情、神农架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三国文化旅游区和大岳武当文化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以若干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市为支撑,品牌景区为核心,点、线、面结合,并与国内、国际相衔接的开放型旅游网络结构。形成管理科学、体系完善、功能配套、效益显著的旅游大产业。开发一批在海内外市场有影响的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积极发展多种旅游形式。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食、住、行、游、娱、购等相互促进的综合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培育一支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导游队伍。
  教育培训业。探索多种办学方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积极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