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我国经济已出现重大转机,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省经济将加快融入全国、全球两大市场,进入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重要手段,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根本任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望“十五”时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时期;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攻坚时期;是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时期;是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为奋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的时期。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一)战略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实施科教兴鄂、城镇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做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3.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放开放活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科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4.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源,重点建设和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大集团、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发展大中城市和重要产业基地,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及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5.处理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目标
  改革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经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壮大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汽车、钢铁、电力、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等现有优势产业得到提升优化,高技术产业、教育、旅游等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交通、通信优势显著增强,构筑新的“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金三角”经济高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基本实现振兴崛起的奋斗目标。
  1.宏观调控。预计“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9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31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利用外资总额1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
  2.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51:37.5,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38%左右,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3.人民生活。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5.5%;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
  4.科技教育。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8%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
  5.可持续发展。总人口控制在620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55870平方公里以内。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控制在Ⅱ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一)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有重点地振兴装备制造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地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培植优势产品、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区域格局。促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新机制,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鼓励城市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村优势资源融合,形成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创立农产品精品名牌,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稳定棉花生产,保持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和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具体产品产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分别下达年度指导计划。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转化增值率和现有耕地产出率。
  种植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四湖地区、丹江灌区、汉江流域、大别山南麓沿江地区的优质大米以及鄂北岗地的优质小麦和旱杂粮。稳定棉花主产区和高产棉区面积,抓好优质棉花基地建设,提高总体效益。扩大油料面积,重点发展鄂东南、江汉平原、鄂中北、鄂西南油料生产,基本普及“双低”油菜。突出发展特色水果业,建设以柑桔、脐橙为主的长江、清江、大型库区水果带以及鄂南猕猴桃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精、细蔬菜,高寒山区重点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继续发展优质茶、魔芋等特产经济作物。
  养殖业。继续发展以生猪、牛、羊、禽蛋类和特种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提高瘦肉型优质猪和地方特禽养殖的比重。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场建设,发展草食、节粮型畜牧业,重点建设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长江流域优质猪禽和鄂东山区特色养殖基地。大力调优饲料生产结构。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加速品种更新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库和稻田养殖,抓好水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在抓好大宗水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保健、观赏、工艺水产品。建设面向全国的苗种繁育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水生经济植物和水生疏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