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鄂政发〔2001〕21号 2001年4月17日)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经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省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将我省建设成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九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湖北振兴崛起为目标,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抢抓机遇,不断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深化改革,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狠抓落实,不断推出新举措。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事业获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战胜了特大洪水、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趋势加剧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保持了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97年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九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76.3亿元,年均增长10.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八五”期末的25.9:43.1:31演变为“九五”期末的15.5:49.7:34.8。“九五”期末,财政收入达到354.6亿元,年均增长14.5%。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与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科教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不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资本营运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已经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外贸出口保持增长。“九五”期间利用外资总额76亿美元,年均增长5.6%;外贸出口总额86亿美元,比“八五”增加1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八五”时期的86%,提高到“九五”时期的92%。
--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和零售等商品市场已形成。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金融同业拆借和证券交易市场活跃,技术市场初具规模,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重点建设成就巨大。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九五”中后期,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九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2.9亿元,年均增长12.8%。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基本解决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九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8.5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24.5元,年均增长6.6%,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扶贫攻坚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预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370万人。农村居民生活正在稳步迈向小康,城镇居民生活已基本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档案、广播、电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五”期末,全省总人口达到5960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6.5‰,人均预期寿命71岁,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城镇化水平33%,高等教育入学率14%,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5%和93%。
在正确估计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农产品优质率不高,农业效益较低,农民增收困难;三是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任务仍很繁重,机制不灵活,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够高;四是观念环境未能很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任务艰巨,经济外向度不高,综合优势发挥不够;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就业、失业压力大。
(二)“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1.国际经济环境对我省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经济环境对我省的影响,将主要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现出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利于改善我省对外经济贸易的国际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投资,有利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势必加剧世界范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了我省拓展市场空间的压力。
--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有利于我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内部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推动下,有利于加速我省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和调整。但我省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面临被淘汰的严峻局面。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密集,人才富集,必将有力推进我省知识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全省未来的主导产业并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段时期内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大大推进我省市场化改革进程,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省。但目前政府在行使宏观管理职能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对一些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还存在政府包办、替代的现象,对一些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则往往缺乏必要的调控,办事效率不够高。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法治环境也不适应与国际经济对接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重合同、守信用的法律意识不强,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距。
2.国内经济环境对我省发展的影响
国内经济环境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及其对我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必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我省市场化程度不高,加快体制创新仍是“十五”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内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一般性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我省产品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也为我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动力与环境。
--国内区域间的竞争态势将更趋激烈。部分沿海省、市将利用“先发效应”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可利用“后发优势”及政策效应,加快发展步伐。我省经济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的态势。必须充分发挥我省“承东联西、南北交汇、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因势利导,东引西联,东拓西进,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