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在各门课程中均渗透德育要求;抓住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师德建设等关键环节,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建设一批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
加大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力度。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十五”期间建立两个国家级、20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一套面向未来、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义务教育教材。在全省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做法,小学生学业成绩全部实行等级制,完善小升初免试入学制度。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制止按学生考试成绩排队、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等错误做法。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乡镇中心小学、县城以上城市小学和所有中学都要逐步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实验小学、示范初中、重点中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网。建立省、市、县(市)、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开发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服务。充分重视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改革,以及网络环境下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的改革。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要定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特别是一、二把手,都应有联系的学校。要经常了解情况,倾听师生意见,抓典型,抓试点,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各地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教职工队伍精简、教职工工资发放和制止乱收费等重点、难点问题,要逐项抓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要把基础教育工作列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扰乱学校教育秩序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基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