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远期规划(至2010年):
在2005年实现大量供应天然气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其气源主要引进俄罗斯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用户逐步向燃气势电冷联供、燃气发电以及远郊区县民用和一般工业用气等方向发展。规划设想天然气供气量2010年达到60亿立方米。
2.电力发展规划。
(1)近期规划(至2005年):在“十五”期间,电力发展以加强电网建设,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增强与外部电网的联系,增加电网受电能力。北京大气环境质量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应充分利用电网的供电能力,特别是冬夏季负荷差、日峰谷负荷差等电力系统可利用的“闲置”资源,大力发展电采暖,尽可能多利用优质电能替代现有燃煤。
到2005年,总用电量约430亿千瓦时(其中采暖用电20亿千瓦时),供电负荷约为9100至10000兆瓦。建设项目包括:“十五”期间北京第三热电厂投产一台300兆瓦燃气机组,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在“十五”末力争开工,同时高井电厂将进行燃气发电改造,与十三陵蓄能电站、高碑店热电厂和北京第一热电厂形成生产能力后,预计北京地区2005年末的装机容量将达到5097.9兆瓦,其中水电1019兆瓦。除北京地区电厂供应的电力负荷以外,其余的大部分用电负荷,主要依靠华北电网供应。北京电网已经具有接受多方面来电的能力。7年间电力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38亿元。
(2)远期规划(2010年):至2010年,北京地区总量量预计为570亿千瓦时,供电负荷约为12000兆瓦。结合天然气发展规划,拟在郊区或北京周边地区建设风座燃气调峰备用发电厂。
3.轻柴油供应发展规划。
轻柴油替代燃煤作为补充和过渡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其环境效益比天然气和电差一些,价格一般也较天然气贵一些,因此使用轻柴油的用户应该采用油气两用燃烧器,待今后有条件时,改造为天然气。根据研究,今后需要替煤轻柴油50万吨左右。
4.新能源发展规划。
北京地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有较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和一定量的地热能、小水电和风能资源。
(1)地热能。目前,已有158口地热井,年开采水量约80多万立方米。按照地热规划,“十五”期间继续开发104口地热井。地热利用除了提供洗浴、疗养等用途以外,应向采暖用途发展,以充分利用地热能。至2005年时,共258口地热井,可供应约300至5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采暖,替代煤炭9至15万吨。
(2)太阳能。太阳能利用的重点是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被动太阳房与日光温室,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和推广节能型太阳能建筑。
(3)其它生物质能。其它生物质能包装薪柴、秸秆、畜禽粪便等。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在郊区县推广普及秸秆气化,“十五”期间,规划发展80至100个气化村,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同时,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四)能源节约和结构调整。
1.节能现状。1990年至1998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降低了40%左右,年均节能率达6%左右。目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都高于全国平均值,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能源利用水平尚有待提高,节能还有很大潜力。北京市已获得巨大节能效益的来源与大部分来自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是本市消耗能源最多的部门,在工业部门的各行业中,黑色冶金及压延业的能耗占工业部门的40.6%,石油加工业占19.2%,目前工业产值能耗仍呈增加趋势。1990年至1998年间,工业部门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约三分之一,主要依靠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增长,降低了单位增加值的能源。另外,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节能投入也形成了一定的节能效益。
|